哲学的安慰

哲学的安慰

中世纪早期的宗教和道德哲学著作。波埃修斯著。出版年月不详。波埃修斯(AniciusManilius Torqatus Severinus Boethius 约480—524),早年在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等地受教育,曾任宫廷顾问和执政官,后因被怀疑与东罗马勾结被判通敌叛国罪入狱,约524年被处死刑。波埃修斯有大量著作和翻译,他最早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和其他残篇译成拉丁文,使之传到西欧,著有《论三位一体》等5种神学著作,《哲学的安慰》和《波菲利〈引论〉注释》等哲学著作,以及有关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四艺”的著作等。他的思想在古希腊罗马哲学和中世纪经院哲学之间起重要的桥梁作用。本书共5卷。以波埃修斯与哲学之女神进行对话的形式,用散文诗体抒发其受诬陷而被捕入狱的委屈心情。通过论述知识,道德、痛苦、幸福、名利权势、灵魂、赏罚善恶、天意和自由等问题,表述了以认识神为获得至善,以哲学沉思为最大安慰的思想。本书在中世纪广为流传,有多种文字的译本,英王阿尔弗雷、英国诗人乔叟和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都曾为它作英译。在哲学上和文学上发生过深远的影响。

宋代中国的改革

宋代中国的改革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阐释了王安石变法的重点及其失败的原因。全书以王安石变法为主线,将北宋中后期的历史分为变法、反变法和后变法三个阶段,完整地叙述了北宋后期士大夫政治全局的演变。作者指出,王安石的理想是实现儒家的道德社会,在这一点上,王安石与他的反对者并无二致 。问题在于王安石希望通过改造、建立新的官僚体制以实现这一理想。由此,作者着重分析了王安石的官僚体制改革,聚焦吏役次官僚制,考察新政的政府运作,并以募役法这一新政核心制度作为个案研究,总结归纳新政的特点。本书的关注点不仅在于王安石变法本身,更在于王安石所代表的儒家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与纠葛。这也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与价值之所在。

长物志译注

长物志译注

明·文震亨撰。清·伍绍棠《长物志·跋》中云:“有明中叶,天下承平,士大夫以儒雅相尚,若评书品画,瀹茗焚香,弹琴选石等事,无一不精,而当时骚人墨客,亦皆工鉴别,善品题,玉敦珠盘,辉映坛坫,若启美此书,亦庶几卓卓又可传者。盖贵介风流,雅人深致,均于此见之。”文震亨是有民族气节之士,在明代也是属“贵介风流”的士大夫。 《长物志》一书分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等,共十二卷。内容虽多,但主要是围绕造园和园居生活写的。书的编排,条目有序,然非系统的论述。如 《花木》多摘自《群芳谱》等书而简化之,每多不确之处,难与园艺家陈淏子的 《花镜》相比; 造园方面多文人审美经验之谈,与计成之造园学专著《园冶》,更难同日而语。由于文氏具有多方面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很高的鉴赏力,故书中不乏诸如 “水令人远,石令人古”、“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精辟表述。为爱好造园艺术者可读之书。

中国,母亲的土地呵!

中国,母亲的土地呵!

现代新诗集。王亚平著。上海新丰出版公司1947年11月出版。为“新丰文丛”之十。收新诗21首。前有自序1篇。扉页和版权页都标有“长诗”字样,实际上各诗之间仅有内在的思想联系,完全是独立的。共分为“人民与土地”、“人的歌唱”、“诗人的复仇”三部分。是从作者40年代上半期的创作中精选出来的。诗人认为:“今日的新诗,应该是人民的心声,激昂,惨烈,斗争的心声;应该是土地上的花朵,血与泪,愤恨与希望结成的花朵。”作者饱蘸墨水,把赞歌唱给土地,献给人民,而对敌人则只留仇恨。“象木匠握着斧头,/象农夫牵着耕犁,/我的笔常浸润着墨水,/墨水化成血,血化成种子,/深深地播植在大众的心里。”(《我的白板木门小屋》)

风俗通义译注

风俗通义译注

有关汉代以前典礼流俗的著作。汉代应劭著。常省称为《风俗通》。原书二十三卷,北宋时亡佚二十二卷,今仅存十卷,附录一卷。卢文弨《群书拾补》辑有《风俗通逸文》多条,悉十卷外之所遗。现存十卷篇目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书中保存有丰富的神话传说材料,如“女娲造人”、“李冰斗蛟”两条是首见记录者;此外如有关“三皇”、“五帝”、封禅泰山梁父以及对灶神、稷神和民间杂祀祭祀的记述也可看出古代神话与传说在汉代的流传变异情况。应劭写作此书目的在于“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但对民间口传,他能指出:“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对于为政的重要性:“为正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还是很有见解的。

人鉴

人鉴

李圆净撰,二十五篇,分为一、忠 二、孝 三、悌 四、节 五、信 六、廉 七、俭 八、谦等等,每篇都有解读和两个善恶因果故事,事例殷实可靠,善恶显著,祸福分明,警惕性强,便于改过。读此书,等于上一堂历史人物课、道德教育课,远祸邀福课。可以提高自己德行,树立正气,扩大胸襟,明辨是非,也知道了因果报应真实不虚。待人处事有此正反两方面兰本,做人就有方向。只向忠孝仁爱正义方面行去,无须利用权势巧计诈骗,所谓君子落得为君子,小人枉费为小人。

法句经译注

法句经译注

佛教经典。亦称《法句集经》、《法句集》、《昙钵经》、《昙钵偈》等。古印度僧人法救(Dharmatrata,约前1世纪)著。早期佛教经典主要是以偈颂形式出现的,法救从各种佛典中“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而编著此经。该经主要收录了佛教的一些道德格言,阐述了佛教遵奉的道德准则,主张抛弃世俗欲望,诵经读典,守戒行律,追求佛教智慧,以求清静解脱。该经通常被看成是佛教的入门读物,南传佛教上座部国家以此为佛教必修之课。此外该经许多偈颂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意蕴深长,在巴利佛教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一部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现已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百论译注

百论译注

佛教论书。古印度*提婆著,后秦*鸠摩罗什译.2卷。全书分10品,即舍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破异品、破情品、破尘品、破因中有果品、破因中无果品、破常品和破空品。继承龙树的中观学说,其特点为破而不立,全面破斥古代印度佛教以外的其它哲学流派。汉译本中,注有“修妬路”的段落是提婆的原文,此外是世亲的解释。此论传入中国后,成了三论宗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又间接影响了禅宗的思想。其推理方法对中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百喻经译注

百喻经译注

全名《百句譬喻集经》。亦名《百句譬喻经》、《百譬经》。佛教典籍。“譬喻”原为佛教十二品经之一,指以各种譬喻来叙述佛教道理。由古印度僧人僧伽斯那集录佛教经典中的一百则寓言故事编成,原名《痴花鬘》。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四卷(一作二卷)。现存寓言九十八则,大都是原流传于印度的民间故事,寓意深刻,趣味隽永,具有一定的道德训诫意义。该经末尾对这些寓言与佛教教义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作了说明,谓“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并有金陵刻经处本及数种现代汉语译本传世。

寒山寺志

寒山寺志

寺观志。 清叶昌炽撰。三卷。昌炽,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光绪进士,官翰林院侍讲,甘肃学政。寒山寺位于江苏苏州市西枫桥镇。叶氏返乡,受乡绅之托,广搜旧文,访询故老,纂为是编。宣统三年(1911)成书,约四万字。正文分桥、 寺、 象、 钟、碑、僧、产、游、事、诗、诸志十门,后附寒(山)拾(得)事迹,寒山诗集解题及诸家书牍诗话序跋考证。每门首有提示,引证诸书叙述于前,后以历代诗文、金石碑刻附本门下,对所录资料考证颇翔实。开篇载唐张继题诗枫桥寒山寺后,日显其名。志寺引《吴郡志》、乾隆《苏州府志》、程德全《重修寒山寺碑记》等十四篇志、诗、文、碑记。志碑录《宋王郇全书张继诗石刻》、 《明唐寅姑苏寒山寺化钟疏》、 《郑文焯画寒山子象》等篇。内容宏富,言简事赅,多所订讹。是研究宗教史和苏州史志参考文献。有民国十年(1921)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