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重庆府志

万历重庆府志

八十六卷,明张文耀修,邹廷彦纂。邹廷彦,巴人。重庆府明以前无志,明成化年间江朝宗始创修之。邹廷彦以其记述挂一漏万,且伪谬甚多,乃集群众之力,广搜博采,历二月而纂成兹编。《重庆府志》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本,共八十六卷,分为: 卷一,图考。卷二,沿革。卷三,星野、风俗、形胜、疆域。卷四至卷七,山川。卷八,城郭、关梁。卷九,公署。卷十,学校。卷十一,祀典。卷十二,礼制。卷十三,惠政。卷十四至卷二十,财赋。卷二十一,邮驿、水利、兵防、物产。卷二十二,宫室、坊表。卷二十三,古迹、丘墓。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八,宦表。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二,选举。卷三十三,辟举、封荫。卷三十四至卷四十二,宦绩。卷四十三,流寓。卷四十四至卷四十八,往哲。卷四十九,隐德。卷五十,孝友。卷五十一,忠烈、行谊。卷五十二,烈女。卷五十三,仙释、土司。卷五十四至卷六十二,郡事纪。卷六十三至六十四,外纪。卷六十五,《华阳国志》。卷六十六至卷八十六,艺文。此志繁博精审,在明志中十分少见。有阴万历三十四年(1606)刻本传世。 (上海图书馆缺卷四至卷五十三)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于1863年至1869年写成的一部卷帙浩繁的长篇小说。它以库拉金、罗斯托夫、保尔康斯基和别祖霍夫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情节为线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托尔斯泰肯定1812年俄国反对入侵的卫国战争的正义性质,谴责拿破仑的野蛮侵略,歌颂库图佐夫领导的一场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多方面地表现出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但这只是小说的背景,它的中心主题是表现俄国贵族的命运和前途。根据托尔斯泰对俄国地主的看法,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鲜明地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库拉金为代表,这是远离人民、接近宫廷的上层贵族,他们自私贪婪、虚伪堕落,甚至在困难当头的重要时刻仍然争权夺利,互相倾轧,沉湎于荒淫无耻的寻欢作乐之中;另一类是彼尔·别祖霍夫、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和罗斯托夫,他们是接近人民的庄园贵族,厌恶上流社会的空虚无聊,其中有的经过长期的复杂的精神探索和卫国战争的洗礼,最后在基督的《福音书》和宗法式老农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成为献身国家社稷和人民幸福的社会精华。作家否定前者,给予无情的揭露和鞭笞;肯定后者,给了他们以满腔热情的歌颂。整个长篇小说成功地把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和多方面的和平生活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借助于庞大复杂而有条不紊的结构,提供了当时俄国城市乡村纵横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群象;其中一些主要人物,通过作者特有的心理分析,性格生动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

1831年出版的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 维克多·雨果的浪漫主义杰作。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 15世纪的巴黎。卡西莫多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的弃儿,生 来奇丑:独眼、驼背、跛足。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 ·佛罗洛收留了他,成年后让他当敲钟人。“愚人节”的 夜晚,产生邪念的副主教指使卡西莫多劫持吉卜赛少女 爱斯梅拉尔达,但少女被国王卫队队长费比斯救出。少 女爱上了费比斯,当二人幽会时,副主教刺伤费比斯并 嫁祸于少女。法庭逼爱斯梅拉尔达认罪并判以绞刑。也 在爱慕着少女的卡西莫多在行刑前一天将她抢走,藏在 圣母院顶楼小房间内,对她百般照顾。巴黎下层社会的 流浪人为营救少女,围攻圣母院。国王派出军队镇压。 混乱之中,副主教抢走少女,威逼她选择:或上绞台,或 答应爱他。少女卑视他,宁死不屈。卡西莫多看透副主 教的丑恶面目,在少女上绞架同时,把副主教从顶楼推 下去摔死。两年后,人们在坟墓里发现卡西莫多的尸骨 和爱斯梅拉尔达的尸骨紧紧抱在一起,当人们想把他们 分开时,尸骨化为灰烬。小说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揭 露教会的黑暗与罪恶,表现了重要的社会主题,同时宣 扬了仁慈与爱情创造奇迹的人道主义。美丑善恶同归 于尽,则明显反映了雨果的宿命论倾向。雨果一生创作 颇丰,有诗集26部,小说20部,戏剧12部及许多评论、 散文等。1827年的《〈克伦威尔〉序言》成为当时浪漫主 义的宣言,1830年的剧作《爱尔那尼》标志着浪漫主义 戏剧对古典主义的彻底胜利。他的诗集《静观集》、史诗 《历代传说》等被视为法国诗歌史上的杰作。1885年雨 果病逝,法国举国致哀,送葬者达百万之众。《巴黎圣母 院》有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陈敬容的中译本。

童年

童年

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传记性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写于1913年。着重叙述了高尔基童年时代的生活。高尔基生在俄国沙皇时代,那是一个黑暗的人剥削人的阶级社会。他五岁时死去了父亲,度过了困难的、充满痛苦的童年。但是,苦难的生活,却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从小就从外祖父、两个舅舅等人的身上看到了残暴、吝啬和庸俗的市侩作风,他痛恨这一切。同时,他又从正直的青年工人伊凡、勤劳的老匠人格里哥里,特别是从无私的、慈祥而勇敢的外祖母那里,受到深刻的教育,使他从小就懂得痛恨压迫和剥削,同情受折磨的劳动者,逐渐形成他坚强的敢于反抗旧世界的革命气质。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描绘出社会生活的广阔图画,反映了在社会“底层”长大的儿童的共同的不幸经历。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

《呼啸山庄》是英国19世纪著名诗人和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所创作的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出版于1847年,1984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杨苡的中译本。小说叙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男主人公希刺克利夫是个被恩肖收养的弃儿。恩肖的儿子辛德力视他为奴仆,恩肖的女儿加瑟琳却与他相爱。后加瑟琳出于无奈嫁与阔少林顿,死于难产。希刺克利夫愤然出走。几年后归来已十分富有。为了对恩肖和林顿两家进行报复,他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萨贝拉,肆意虐待她,甚至虐待伊萨贝拉为他生的儿子。他还不惜加害于加瑟琳遗留的女儿小卡瑟,强迫病危的儿子和小卡瑟结婚。儿子死后,他独霸了恩肖和林顿两家的财产。在完全达到复仇的目的后,他便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小说最后,主人公在寂莫与空虚中悄然死去。埋葬在加瑟琳的墓旁。以残酷手段进行报复导致的这场悲剧,深刻地揭示出私有制社会固有的内在矛盾,而个人的消极反抗则最终遭到失败。

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

长篇小说。英国狄更斯著。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从小丧父,受继父虐待、凌辱,后又受到家庭破产的沉重打击,但他毫不气馁,坚定地朝既定目标奋斗。他遵循利他主义的原则,对朋友诚挚、友爱,对下层人民同情、爱护,始终保持良好品格,经过顽强奋斗,终于成了一个名作家。作品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揭露英国资产阶级专制教育和残酷劳动剥削对儿童的摧残,抨击司法机构的黑暗腐败,表现作家对困苦无靠的弱者的同情。作品溶进了作家幼时自身痛苦的经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真切感人,笔调诙谐、夸张,有浓郁抒情气氛。茅盾在《汉译西洋文学名著》中有《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一篇,文中说: “大卫的半生的经历,是狄更斯按照他自己半生的经历写的。但这大卫的遭遇在书中只是一根线索,狄更斯用这线索把对于贫穷化的小市民层的生活的各方面描写贯连在一处,成为一大串连续的(虽则不是有机关系的)画片,和大群的人物的画像。尤其是那些趋于破产的厄运的小市民人物,描写得异常真切生动。而这正是此书之所以被认为是狄更斯的代表作。”

红与黑

红与黑

法国司汤达著。中译本由罗玉君据巴黎费尔南·罗歇出版社1929年版译出,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新1版。《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写于1828—1829年,1830年出版。小说的副标题为《1830年纪事》,司汤达通过描写小资产阶级青年于连个人奋斗的过程和性格发展的历史,深刻地反映了1815—1830年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生活。小说故事发生在复辟时期法郎士-孔德省的维立叶尔城。木匠的儿子于连常以出身微贱为耻,在少时所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决心靠个人的才能和奋斗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随西朗神父学拉丁文,一部《圣经》能倒背如流,因此当上了市长德·瑞那的家庭教师。于连不久与德·瑞那夫人发生了暧昧关系,事情败露被迫离开。进省城贝尚松神学院后,于连卷入了教会内部的宗派斗争,最后投身于极端保皇党人木尔侯爵门下。于连因出身低微,屡遭歧视。在受到木尔赏识后,甘心成为保皇党政治阴谋的忠实工具。侯爵小姐玛特尔坚持要与于连结婚,侯爵无奈,准备改变他的出身。正当于连踌躇满志的时候,在教会特务的一手策划下,德 ·瑞那夫人的一封揭发信使他的美梦毁于一旦。绝望之下,于连开枪打伤了德 ·瑞那夫人,最后被判处死刑。小说通过于连在与自己的阶级利益完全相反的历史逆流中盲目追求个人利益,最终走向毁灭的经历,广阔地表现了波旁王朝后期从外省到巴黎尖锐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司汤达广泛运用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充分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成功地塑造了于连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对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小说以冉阿让的一生为线索。冉阿让出身贫苦,失业后因偷了一块面包而被捕入狱,度过了19年的牢狱和苦役生活。出狱后又有偷窃行为,但受到仁慈的米里哀主教的感化,转变为一个高尚的人。他化名马德兰,以发明制造宝石的方法而成为巨富,并被推选为市长。他无私地帮助苦难的女工芳汀和她的女儿珂赛特,不久因暴露了过去的身份而被捕下狱。他不甘再度遭受苦役的折磨,越狱逃亡,途中救出了珂赛特,前往巴黎定居。这期间他不断遭到警探沙威的追踪。珂赛特长大后与共和主义者马吕斯相爱。1832年街垒战斗中,马吕斯参加了起义。沙威潜入据点侦查被捕,冉阿让私自释放了他。马吕斯在战斗中身受重伤,冉阿让背着他从下水道逃出,又遇到 一直追捕他的沙威。沙威有感于冉阿让的品格,良心发现,放走了冉阿让,然后投河自杀。马吕斯与珂赛特结合后,因对冉阿让有所误解而日渐疏远。最后了解到真相后他们深感后悔,双双赶去探望生命垂危的冉阿让。这使冉阿让十分欣慰,他拿出米里哀主教送给他的银烛台留给珂赛特,幸福地离开了人世。作者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等人物形象,广泛反映了19世纪前半期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困阶层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的深厚同情。雨果在小说中指出世界悲惨的根源正是法律的不公正,并试图找出解决的途经,表现了他以仁慈、博爱改造社会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出版后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世界文学中享有盛誉。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写于1873—1877年,先后经过十二次精心修改。小说取材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由于资本主义势力的迅猛发展而引起的日益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和急剧变化的历史特点。小说的情节由两条平行而紧密联系着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卡列宁——渥伦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女主人公安娜的丈夫是彼得堡一个煊赫的政府部长,比安娜大二十岁;安娜很年轻时由姑母作主嫁给了他。婚后,安娜发现自己对丈夫毫无爱情,就把全部感情倾注在儿子身上。婚后第九年,在她去莫斯科的路上认识了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他热烈地追求她,唤起了安娜的爱情。经过痛苦的斗争,安娜不顾丈夫的威胁和社会舆论的谴责,毅然离家和渥伦斯基一起生活。后来由于受到上流社会的冷遇,安娜只好住到渥伦斯基的庄园去。在那里由于对儿子的思念,与渥伦斯基的非法同居,以及无所事事的生活,使安娜内心的痛苦与日俱增;而渥伦斯基又不能理解安娜,两人常常争吵,终于安娜感到无法再在这个充满虚伪的社会里生活下去,便卧轨自杀了。另一条线索是列文——吉提的生活和精神探索经历。列文是一个正直、纯朴的地主,他探求着生活的真正意义。他爱上了吉提,但吉提年幼无知,心里爱着渥伦斯基,因而拒绝了列文的求婚。当渥伦斯基抛下她去追求安娜时,吉提受到很大打击。经过这番波折,吉提成熟起来,终于同列文幸福地结合了。小说通过安娜的家庭悲剧,揭露了上流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和冷酷的社会关系。通过列文这一线索,描绘出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后,地主经济面临危机的情景,揭示出作者自己探求出路的痛苦心情。

约翰·克利斯朵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

长篇小说。罗曼·罗兰著。作于1904—1912年。共分10卷: 《黎明》、《早晨》、《少年时代》、《反叛》、《广场上的市集》、《安多纳德》、《在家里》、《女友们》、《燃烧的荆棘》、《新的日子》。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一个贫穷的音乐师家庭,在父亲严厉管教下从小学习音乐,常到宫廷里演奏,目睹封建贵族的骄横跋扈,也看到小市民的奴颜庸俗,因而鄙视豪门,反抗宫廷,攻击市侩,结果在家乡处处遭到排挤,加之初恋受挫,被迫逃往法国。但巴黎同样充斥着黑暗腐败,他仍感格格不入,备受冷遇,在孤独的斗争中,只有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给他安慰。接着,他把视线转向下层人民,号召他们起来反对丑恶现实,但又自恃知识分子的清高,结果仍遭失败。后在一次五一节游行中,被卷进群众同警察的搏斗,挚友奥里维埃被警察刺伤致死,情人葛拉齐亚也突然病故,他悲痛至极,万念俱灰。晚年避居意大利,虽已成为誉满欧洲的音乐大师,但只求平息一切冲突、专心创作宗教音乐,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完善,最后在追忆往事中死去。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一生经历,广泛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的社会现实、文化面貌和人情风俗,揭示了德、法两国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尖锐的社会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文化艺术的腐败堕落,成功地塑造了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具有倔强性格和永不休止的奋斗精神的典型形象,同时也表现出美化和宣扬资产阶级个人奋斗和博爱思想的局限性。作者的这部代表作将出色的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同自己的哲理思想相联系,组成了一部庞大的交响乐,各种音调错综交织,形成旋律轰鸣的洪流,具有雄伟深厚的独特风格,被誉为20世纪第一部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