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秘书的秘密2做好活实务版,审计报告,个人信用报告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优秀9篇】[ 工作报告 ]

    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3-12-14 22:31:39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职场秘书必读的书籍都有哪些你知道吗?为了加深您对于秘书的秘密2做好活实务版的写作认知,下面山草香给大家整理了9篇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 篇一关键词:胡乔木;请示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职场秘书必读的书籍都有哪些你知道吗?为了加深您对于秘书的秘密2做好活实务版的写作认知,下面山草香给大家整理了9篇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 篇一

    关键词:胡乔木;请示报告;请示

    中图分类号:H15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124-02

    胡乔木同志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论家和社会科学家,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宣传文化战线的卓越领导人[1]。他从1941年2月起任和中央政治局秘书,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担任常务副部长,新闻总署署长,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央副秘书长,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政治局委员,中顾委常委等职。

    一、“大手笔”――胡乔木被称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

    从时代到邓小平时代,胡乔木始终是一个手秉如椽巨笔的高级智囊,他一生参与起草、修改、整理的中共中央重要文件和文章难以计数。革命战争年代,他协助编辑校订《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整理的名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人民服务》,参与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双十协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华社等权威新闻媒体撰写《将革命进行到底》《别了,司徒雷登》《无可奈何的供状――评美国关于中国问题的白皮书》等重大社论、评论、评论性新闻。新中国成立后,他撰写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再论无产阶级的历史经验》,《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等重量级文章,参与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共文件,参与修改中共、《莫斯科宣言》《工业二十条》《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整理的《论十大关系》。改革开放时期,他协助邓小平起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十二大报告和修改,主持修订《选集》第二版,主持编辑出版《选集》《刘少奇选集》《选集》《任弼时选集》《邓小平文选》(第一、二卷)《陈云文选》和新版《鲁迅全集》、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发表《当前思想战线的若干问题》《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中国为什么犯二十年的“左”倾错误》等重要讲话和讲演。他撰写的许多文件、文章,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声音,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有力地回击了对中国的歪曲、诬蔑和指责,成为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经典文献。

    胡乔木作为第一任中共党史研究室主任和第一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既是中共党史研究的开拓者,也是中共文献研究的奠基者;既是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领导者,也是新中国社会科学的推动者。他筹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71年夏,在南巡时说:“胡乔木曾为中央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别人搞了几个月,没有搞出头绪。他一写,就写出来了。《再论无产阶级的历史经验》也是他写的,写得不错。”许多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文章、文集,在发表、出版之前要送胡乔木看一下,做些修改,甚至“把关”,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由于胡乔木出色的文字功底和文字能力,因此享有“党内才子”“笔杆子”“大手笔”“新闻首脑”等美名。战争年代,说:“靠乔木,有饭吃。”改革开放年代,邓小平说:“乔木是我们党内的第一支笔杆。”非常信任地说:“许多文件只有经胡乔木看过,发下去才放心。文件经胡乔木修改,就成熟了。”邓力群称赞说:“乔木同志的道德文章属于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从事理论工作的人中,目前为止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他卓著的贡献确实无愧于“中共中央第一支笔”的美誉。

    二、小讹误――《关于改进大百科全书工作的请示报告》的文种错误

    1987年2月27日,胡乔木在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工作期间,为了解决编写中的卷数规模、编写速度、出齐日期、质量要求等几个重大问题,他以“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主任”的名义向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人提交了《关于改进大百科全书工作的请示报告》[2]552。建议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批准,说明建议的内容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但他使用的“请示报告”这一文种形式是否合适、正确呢?

    在198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第一个党的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试行)》以前,党的机关和行政机关所使用的公文没有严格区分,统称为公文,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相关处理办法作为法规依据,党的机关公文沿用行政公文的文体。在这篇“请示报告”诞生的9天前,国务院刚刚颁布了《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正式规定公文的种类为10类15种。其第二章“公文主要种类”的第七条明确规定没有“请示报告”这一文种,并指出请示与报告是两种不同的文种,各有不同的使用特点,“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用‘报告’。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用‘请示’。”[3]831这是关于党政机关公文处理的最新规定,虽然胡乔木同志担任和中央政治局秘书25年,并曾担任过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等职,是公文撰写和管理的专家、权威,但我们不得不说,他这次使用“请示报告”的文种确实是错误的。那么,他究竟应该选择请示还是报告呢?

    其实,请示和报告虽然有联系,都是上行文,都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都只能有一个主送机关,但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1.适用指向不同:报告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询问,也可以用于转送文件、物品;请示则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复。

    2.行文目的不同:请示具有呈请性、期复性,需要上级机关做出明确答复,发出请示意味着将得到一份批复,与批复对应;报告具有呈报性,不要上级机关给予答复。发出报告并不一定会得到答复,这是报告和请示的显著不同。

    3.行文时间不同:事前请示,事后汇报。请示在工作行动之前行文;报告在工作结束或进程中,以及情况发生之后行文。

    4.写作结构不同:报告一般先概述基本情况,再谈主要成绩、经验、教训、存在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今后的工作打算;请示一般由请示原因、请示事项、结束语组成。

    5.内容范围不同:报告可以是内容宽泛的综合性报告,也可以是内容相对单一的专题性报告;请示只能一事一文,多事必须多文。不可将不同的几件事项集中在一份请示中,这样会使上级无法在单一性的批复中答复。因此,请示的篇幅一般比较简短,而报告的篇幅视情况可长可短。

    6.结语写作不同:请示一般为“当否,请批复”;工作报告、情况报告一般为“特此报告”“以上报告请审阅”,建议报告一般为“以上报告如无不妥,请批转各地执行。”

    7.处理方式不同:上级必须答复下级的请示,不必一定答复下级的报告。

    8.报送制度不同:报告可以月报、季报、年报等定期报告;请示只有在必要时才发出,下级不能动辄请示,将问题和职责全部推卸给上级。

    9.责任划分不同:失误后上级机关未能及时批复下级的请示而造成损失的,后果由上级负责;下级把应该请示的问题写成报告使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而造成损失的,后果由下级承担。

    三、巧辨别――正确适用“请示”与“报告”

    可见,报告和请示的最大区别是:报告不能夹带请示内容,请示可以带有报告内容。因此,不管有无报告事项,只要有请示内容的,就应选择“请示”文种;反之,只要没有请示内容的,就应选择“报告”文种。

    以本案为例,胡乔木既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大百科全书编写的进展情况,重申“大百科全书事关国家科学水平和政治荣誉”,要“全力保证质量”的观点,阐明改变原定出版80卷,1989年出齐的原因等,还有一段反映他严于律己、谦虚自讼的自我批评:“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我和椿芳同志(笔者注:编辑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倡议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一任总编辑姜椿芳)都缺乏经验,由于我当时工作比较繁忙,一直没有邀约各方面的专家参照外国同类著作议定全书规划。而1980年开始出版的全书前言,就写明‘初步拟定,全书总卷数为80卷,计划用10年时间出齐’,这个前言稿曾送我审阅,我竟未加深究而轻率同意了。这是我在这一工作中的最大失误。”[2]552显然这些都属于报告的内容;但其中更具体地构想了大百科全书工作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提出“进一步压缩卷数”,“放慢速度”,“预定1993年出齐,作为全书的第一版”[2]552的请求,期盼批准。所以,公文虽然既有报告事项,又有请示内容,但不能使用“请示报告”和“报告”文种,只能使用“请示”文种,标题应为《关于改进大百科全书工作的请示》。“大手笔”的小讹误提醒我们,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情况,也不管职务多高,文秘工作必须严谨严谨再严谨,细致细致再细致!

    虽然,胡乔木同志这一次文种适用错误,但这只是“大家”的“小事”,瑕不掩瑜,我们不能斤斤计较他偶尔的一次笔误,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他在长达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以笔为犁,以书为友,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奉献给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宣传文化工作。作为从事文秘和文字工作的同志,我们要传承他的优良品德,像杨尚昆评价胡乔木同志的那样,做“一个终生用笔来为人民服务的人”。

    参考文献:

    [1]刘云山。在纪念胡乔木同志诞生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06-02.

    [2]丁晓平。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在邓小平身边的日子[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3]赵宏。中国秘书实用大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1.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 篇二

    在信用信息需求日益增长的前提下,个人征信系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个人信用报告不仅成为金融机构业务审批的必要风险防范手段,更是成为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非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进行信用风险评价的重要指标。随着个人信用报告使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个人信用信息采集范围也涉及到个人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数据来源不断扩充的同时,个人对信用报告中信用信息出现的质疑情况也越来越多,当个人信用报告中的某些信息不能正确反映个人的真实履约情况时,怎样才能正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向个人征信系统提交个人信用报告申请异议处理,就能够帮助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您真实的个人信用记录。

    怎样提交异议申请

    个人信用报告的异议申请可通过当地人民银行或直接通过人民银行征信服务中心提交,也可通过报送错误信息的金融机构提交。当遇到以下情况时,个人可携带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前往异议接收机构提交异议申请:个人信用报告中的信用卡、贷款信息为重复信息;由于信用报告中展示的信息获取时间与查询日的时差达2个月以上,导致信用报告中显示贷款、信用卡欠款情况;信用卡还款记录良好,但账户状态显示为止付、冻结、呆账等非正常状态;信用报告中展示的信贷信息非本人实际情况;由第三方负责扣款的信贷业务出现错误还款记录时,个人与还款方和贷款银行沟通后确定由非本人主观原因造成的。

    异议是怎样处理的

    异议处理工作一般由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共同配合完成。人民银行作为个人征信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部门和个人信用报告各项数据信息的接收部门,主要负责受理个人异议申请,组织开展数据质量核查和更改个人信用报告的工作。金融机构则作为个人信用报告数据信息的来源机构,具体负责核对还款信息,核实原始业务合同,修改错误数据信息和重新报送正确数据信息的工作。

    异议处理的时间多长

    个人信用报告异议申请一般通过人民银行进行提交,异议处理主要包括人民银行开展的系统检查以及报送数据的金融机构开展的原始信息核查,异议处理的时间一般为20个工作日。但如能像张先生一样,前往报送该笔错误信息的金融机构并与该金融机构共同核实错误信息的产生原因,不仅能减少异议处理的环节,还能使异议处理得更加顺利。一般情况下,金融机构在核实原始信息后,只要确认了错误信息是由该金融机构造成,且能够对异议信息进行直接修改的,个人即可直接通过该金融机构提出异议申请,金融机构也会对错误信息进行修改和更正,再上报到个人征信系统,这样既减少异议核查的流程,还缩短了异议处理的时间。

    异议处理结果是什么

    异议处理完毕后,异议处理结果会以异议回复函的形式,对异议的处理情况进行解释和说明。异议回复函中,会详细说明异议的处理情况及异议处理的结果。对于错误信息存在且能及时修改的,异议回复函会对错误信息的产生原因进行说明,同时个人信用报告将会被更正和修改,生成新的信用报告;对于由于系统及技术原因,无法在短时间内对错误信息进行修改的,个人信用报告的错误信息处将会作特殊标注;对于错误信息不存在的,异议回复函会对错误信息不存在的原因进行说明,个人信用报告也不会作任何修改。

    保护个人信用信息,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 篇三

    第二,会计过失产生的原因及主要形态。一是会计过失的产生的原因:会计人员素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采用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按照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在固定资产尚未交付使用前发生的,应予资本化,计入所购建固定资产的成本。在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二是会计过失的主要形态:会计资料中的计算和抄写错误,会计业务的处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确认、计量、制证、记账编表等专门技术,才能正确操作,否则就会发生违背操作技术、操作规范和程序的错误;对事实的疏忽和误解,由于会计人员工作不认真,造成疏忽性错误,或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不予重视,造成漏账错误;会计政策的误用,会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如果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不熟悉,就难免会发生会计政策误用的现象。

    第三,会计过失防范体系的建立。一是货币资金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现金收支与管理方面易出现的过失错误主要有现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钱账不分;现金收付手续不健全,会计人员把关不严,致使不应报销的支付项目或内容不全的原始凭证报销入账;收支现金不及时入账,造成库存现金盈亏;账务处理有错误,造成账账不符,账证不符,账实不符。银行存款收支与管理方面的过失错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分工不细,未将本来不相容的职务分离;缺乏凭证审核制度,对于银行存款的收付款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都必须经过审核、批准和复核或承付,才能办理收付款业务;缺乏银行存款的账目核对;银行提现管理不严,很多单位从银行存款中提取现金的用途填写不详,从而给非法提现以可乘之机。二是存货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未按合理程序制订购销合同;催货不及时;验收入库手续不健全;支付货款缺乏合理程序和有效控制;会计部门应根据保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填制的货物验收单和人库单及有关规定,审核销货单位的有关凭证是否符合付款条件,然后决定承付还是拒付货款或是部分承付、部分拒付;存货发出时选用的计价方法不合理,不适当;存货出库手续不健全等。三是固定资产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建、报废审批手续不严格;固定资产的验收、登记不完善;没有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制度;没有完善的固定资产内部转移制度;固定资产的账、卡不全,或虽齐全但缺乏必要的相互制约制度。固定资产的原值计算不正确;固定资产折旧核算不正确;固定资产清理报废处理不当等。四是成本、费用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成本的开支范围不明确,没有正确分清该计入成本的费用和不该计入成本的费用。没有正确划分应计入产品成本费用和应计入的期间费用。材料的计价标准和方法不一致,影响材料耗用成本计算的结果。接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材料的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差异计算不正确,结转不合理,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工时记录不正确,以致生产产品的人工工资分配不合理,影响产品成本的正确计算。间接费用分配标准不合理,未按产品收益程度分配。五是营业收入过失的查找途径和方法。营业收入入账时间不正确。对于这类问题,查找人员首先应审阅“营业收入”明细账摘要记录,调阅有关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以此判断其入账时间是否正确;营业收入的入账金额不正确,应审阅“营业收入”明细账记录,并调阅有关会计凭证,检查其账户对应关系是否正确,同时核对其原始凭证,看账账是否相符。有些企业混淆了各种收入的界限,将正常的收入作为其他收入处理,影响了有关指标的真实性,对这种情况,可通过查阅会计凭证发现线索,看账证是否相符;对销货退回的处理不正确,对这种情况,应从查阅“银行存款”日记账人手,审查对方科目、摘要内容,必要时审查有关原始凭证和记账,看证账是否相符,同时应查阅“库存商品”明细账中有关红字发出数量记录,还应注意销货退回时是否退了增值税,账务处理是否正确等情况。

    责任会计在出版企业中的应用

    管永礼

    第一,出版企业建立责任会计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了有效地控制、管理庞大的出版企业组织,必须从管理模式上改革。而责任会计正好适应了出版企业内部管理的这种需要,将企业利润指标与会计的职能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划分责任中心,将企业经营的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按责任归属落实到内部各责任中心,并按确定的责任指标进行事前、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考核,开展人本管理,做到经济责任、经济权利、经济效益、经济利益相结合,充分调动各责任中心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控制出版企业的资金占用和成本费用耗费,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建立和实施责任会计是现代出版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出版企业经营活动的业务流程,可以划分为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四个阶段,编辑阶段又包括策划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和发稿,出版阶段也就是图文制作阶段,包括封面及正文设计、发排、三校核红、出片打样、付印。印刷阶段大多数出版企业委托有资质的印刷厂印刷,而发行阶段有多种渠道:委托新华书店、自己成立图书销售公司销售、作者包销、图书策划人自己负责销售等。一种图书从策划选题,经过编辑加工、出版、印刷、到最后销售,在会计核算中常常涉及到一个概念,即“图书策划入”,其负责该种图书经营的全过程,而每种图书的经营又象是一个“小工厂”,它的原材料(选题)来

    源,生产(编辑、出版、印刷)方式、销售(发行)渠道都各不相同,图书策划人熟悉其策划的图书经营全过程,所以按“图书策划人”设立责任中心是科学的、可行的。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 篇四

    1.1国内护理差错事故的相关概念

    医疗(护理)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1]。护理差错:凡在护理工作中因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不按规章制度办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差错、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但未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者称为差错[2]。护理差错分为一般差错和严重差错。一般差错是指未对病人造成影响,或对病人有轻度影响,但未造成不良后果者。严重差错是指护理人员的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给病人造成一定的痛苦,延长了治疗时间。护理缺点(陷):在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是虽然有某一环节的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并未发生在病人身上(如错抄医嘱,但未执行)的现象,称为护理缺点[3]。护理缺点往往是构成护理差错的危险因素,而护理差错又是构成护理事故的危险因素。因此,对护理差错、护理缺陷的有效管理是防范、杜绝护理事故的重要手段。

    1.2国外相关概念

    国外没有与之完全对应的概念,但有几个概念与之密切相关。错误(error):是没实施原定正确的计划或采取不正确的措施去达到目标。错误不一定都导致伤害后果[4]。未遂过失(nearmiss):在医疗过程中,的确存在了某些错误或异常事件,由于有意或无意的实时介入,错误的结果并未真正发生于病人身上[4]。临床异常事件(clinicalincident):任何对病人、探视人员或工作人员导致伤害、或有伤害可能的事件,或任何导致设备或财产的功能障碍、损害或丢失的事件,或任何可能导致投诉的事件[4]。

    医疗不良事件(medicaladverseevent):是指非有意的伤害或并发症导致病人出院时的失能(disability)、死亡或住院时间延长,它是由医疗卫生处置而非病人的疾病过程所导致的[4]。可以看出,国外所指的未导致病人伤害后果的错误、因医务人员的错误导致的对病人有伤害可能的临床异常事件、未遂过失等则可以称为医疗差错。有伤害后果的错误即为医疗不良事件,也就是我国所定义的医疗或护理事故。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对护理错误及相关内容的管理范围大于我国的护理差错、事故等。这是我们进行护理安全管理时应考虑的问题。

    2国外差错事故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2.1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的理论基础

    对差错如何进行管理取决于人们对差错原因的认识。英国心理学家Reason[5]提出了两种不同观点,即个人观(person-alapproach)和系统观(systemapproach)。个人观认为错误主要是个人原因引起的,是由于人们的心理失常如遗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积极性、粗心大意、疏忽、轻率等。因此,防范错误的对策就是处罚犯错误的人,如点名批评、教育、罚款、甚至威胁等,以提醒当事人和其他人更加小心,减少个人非正常行为的发生。而系统观认为,是人就会犯错误,即使最好机构内的最优秀的工作人员都有可能犯错误。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系统的问题而非人的行为失常。这些因素包括工作环境中错误反复发生的隐患以及引起这些错误的组织程序。当错误发生后,事情的关键不是追究谁犯了这个错误,而是弄清系统出了什么问题以及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防范错误的对策是,从组织机构的角度系统设计防御错误的机制,减少人犯错误的环境和机会[5]。

    个人观与系统观在对错误发生的原因与处理方法上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个人观注重惩罚犯错误的人。它有两个主要弊端。其一是将个人的错误与整个系统的问题隔离开来,事实上,很少有错误完全是个人的原因引起的。若不重视对系统问题的分析和改进,即使惩处了错误的当事人,同样的错误可能会再次发生。另一弊端是犯错误的人因害怕受责备或羞辱,便有可能将大量可以隐瞒的错误都隐瞒下来,这样使相关部门或管理者失去了从差错中进行学习的机会。因此,很多高风险行业如民航、核电等在错误管理方面就采取了系统观[6]。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病人安全专家Leap博士[7]提出,发生差错后担心被惩罚是当今医疗机构内病人安全促进的惟一最大障碍。在医疗机构内,很多错误重复发生,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管理的方式存在问题。

    2.2国外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的实践

    2.2.1基于错误管理系统观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个人和群体对待安全及安全管理的价值、态度、观念、能力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医疗机构应改变传统的“责备与羞辱”的文化,构建积极的安全文化。积极的安全文化包含四个方面:报告文化(reportingculture)、公平文化(justculture)、弹性文化(flexibleculture)和学习文化(learningculture)。如果一个机构具有积极的安全文化,就会在组织内形成一种氛围,人们都愿意报告异常事件及未遂过失并从错误中进行学习[8]。“针对系统+非惩罚性环境”是医院先进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积极的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灵魂,是安全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因素[8]。

    2.2.2不良事件或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系统。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已建立了不同类型的医疗不良事件报告机制。它包括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外部报告报又包括自愿报告与非自愿报告[9]。自愿报告是目前大力提倡的。病人安全报告的形式有多种,包括网络报告、电话报告、书面报告等。报告者可以报告自己发生的问题,也可以报告所见他人发生的问题。自愿报告系统采取了匿名的形式,对报告人严格保密。所报告的资料不得作为法院官司的证据。有关部门对报告的人给予鼓励甚至奖励。一些地区建立了异常事件自愿报告系统,如:某医院护理事件的报告包括药物不良事件通报系统、针刺伤通报系统、跌倒通报系统、管道滑脱通报系统、不明发热通报系统、给药异常通报系统。报告系统鼓励对涉及到病人安全的各种事件资料的收集,并组织专业人员对所报告的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给相关部门及临床提供反馈,必要时提供及时干预,减轻事件后果的严重性。

    2.3不良事件或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系统实施后的效果

    实施病人安全通报系统的国家或地区,所通报的医疗不良事件数量都有很大增加。如美国某医院在实施这种新的报告制度后,第1年的错误报告率增加了60%。这样使原来一些隐藏在冰山一角下面的错误浮出水面,便于进行分析和改进[9]。美国健康服务组织认证联合委员会(JCAHO)的前哨事件报告项目将易致人死亡的高浓度氯化钾撤出了护士治疗室[9]。澳大利亚病人安全基金会建立的临床异常事件报告系统(clinicalincidentreportingsystem),2年内医务人员报告了280起病人跌倒事件。作为对跌倒事件的反应,人们设计了一个跌倒危险性评估表,对每一位65岁以上的病人住院时进行跌倒风险性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由此,病人在医院因跌倒而致骨折的人数得到了明显降低[10]。

    3我国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现状

    3.1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我国护理差错管理方式仍遵循1982年卫生部颁布的《医院工作制度和医院工作人员职责》的相关规定。主要内容有“各科室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由本人及时登记发生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后果。护士长及时组织讨论与总结。差错、事故发生后,按其性质与情节,分别组织全科或全院有关人员进行讨论,以提高认识,吸取教训,改进工作,并确定事故性质,提出处理意见。发生差错、事故的单位或个人,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事后经领导或他人发现时,须按情节轻重给予处分。”[11]对于医疗(护理)事故的报告,以我国2002年9月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三、十四条关于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为主[2]。从有关规定可以看出,护理差错或事故的报告仍为强制性的,至少是非自愿性的。对差错的处理以找出责任人为主,对责任人或科室进行相应的处理。处理方法包括检讨、批评教育、罚款、、降职、停职、甚至吊销执业证书等。不难看出,处理的原则还是找出犯错误的人、弄清其责任的大小并对个人或科室进行批评处罚。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因为害怕受批评处罚、害怕曝光等,只得报告那些不得不报的事件。本质上还属于责备与羞辱的文化状态,且现有的通报系统缺乏对上报资料的分析和利用。

    3.2护理质量控制中对护理差错事故管理的有关规定

    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中提出了不同等级医院严重护理差错、护理事故发生的次数规定,如三甲医院百张床年严重差错次数不超过0.5次,事故为零[12]。这显然是注重终末管理而非过程管理。不排除为了达到这一标准,科室有意减少上报差错次数的情况。从过程管理的角度来讲,应该是错误暴露得越充分越好,差错报告的次数不代表病人安全的程度。相反,它反映安全文化先进的程度。

    4对我国护理差错事故管理方法的改进设想

    改革传统文化,重视对系统的改进而非对个人的处罚,建立有效的病人安全事件通报系统是护理差错事故管理改革的方向。

    4.1改进安全管理质量评价标准

    安全管理要将重点转移到过程管理。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实施。不能以差错报告的次数来评价病房安全管理的水平。

    4.2改进对差错事故管理的方法

    要在医院内创建一种氛围,人人重视病人安全,讨论病人安全,对差错事故的当事人减轻或免于处罚。这就需要医院从最高层领导到各临床人员观点的转变。对于没有引起伤害后果或纠纷的差错,可免除当事人的处罚。如果引起了纠纷或诉讼,需要赔偿或赔礼的,医务人员需承担相应的责任。一律免责或一律追究都是不妥的。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可喜的做法,如周立宁[13]介绍了对一起护理差错的原因从整个系统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的方法,但这还处于局部。在一种无惩罚的环境中,人们才愿意暴露更多的问题,从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 篇五

    一、审计决策过程

    审计决策同其他任何决策一样,通常要经过六个步骤:

    1.正确描述决策问题。审计人员在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可能碰到一系列的决策问题,在采取每一个行动之前,决策者都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所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要做什么决策,对每一个决策问题都要有一个准确的表述。例如,关于审计意见的决策可表述为: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之后应当出具哪种审计报告。

    2.确定评估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标准。对每一个审计决策问题,审计人员都可能面临多种选择,必须有一定的依据来评价各种选择的合理性,这就是评价的标准。审计人员必须找出这种标准。在很多情况下,评价的标准不止一个。例如,在做审计意见决策时就可能用到下列标准:(1)审计准则;(2)重要性水平;(3)财务报表存在误报的风险水平;(4)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方面的风险;(5)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的潜在成本;等等。

    3.分析权衡已确立的评价标准的优先顺序。对审计人员来说,各种评价标准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某种情况下,降低审计风险的水平可能比提高收集审计证据的速度更重要,也就是说,在决定是否需要收集额外的审计证据时,主要应考虑更多的证据是否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而不是把审计外勤工作的截止日作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前述审计意见决策的5个评价标准都是相关的,但审计人员可能认为无论做出什么选择,第一项标准是最重要的,第二项标准也是重要的,第三和第四项标准重要与否取决于是否有证据表明这种问题存在,而第五项只是一般相关的标准。

    4.找出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有些审计决策,可供审计人员选择的处理方法是非常明显的。如审计意见决策,就是要根据审计结果决定出具哪种类型的审计报告,每种类型的审计报告都有明确的标准。有些审计决策,如收集哪些审计证据、收集多少审计证据的决策,则要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5.评价各种不同的方案。可供选择的方案一经确定,审计人员必须依据所确立的评价标准对各种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做出最终的选择。如审计意见决策,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没有任何疑问的情况下,可出具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在财务报表存在误报的情况下,可视误报的严重程度使用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再如选用审计程序的决策,有些审计程序可提供可靠的审计证据,但成本很高,有的审计程序对实施的时间性要求较高,如对应收账款的询证程序,决策者必须针对各种程序的利弊,根据审计目标的要求加以权衡。

    6.选择最佳方案。在对全部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后,就要从中选出最佳的方案。我们还以审计意见决策为例,由于审计人员没有发现财务报表存在误报的证据,也没有持续经营方面的忧虑,审计人员对审计意见的正确性有合理的把握,因此可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二、审计专业判断

    审计的专业判断是指审计人员在做决策的过程中,依照专业标准和职业经验,对影响审计决策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对不确定的事实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判断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从多项可选用的方案中找出最佳的,这就是决策。判断和决策是相随相伴的,可以说在审计决策的每一个步骤中都离不开专业判断。

    审计人员在完成一个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中,需要做出许多审计决策,其中主要的包括以下方面,也就是说,审计人员需要在这些方面实施专业判断:一是确定重要性水平;二是识别重要的审计目标;三是评价审计风险;四是选择审计程序;五是评价审计证据;六是评价分析性程序的结果;七是评估管理当局所做出的陈述或说明;八是发表审计意见。

    众所周知,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因此,伴随注册师判断过程的风险就是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失当。检查风险就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在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中出现差错而引起的,有的差错可归属于抽样风险,有的则由非抽样风险引起。例如,审计人员选用审计程序不当、没有发现审计样本中的错误、对查出的错报没有做出适当的处理等。审计人员判断失误是一种非抽样风险,要认识和避免这种风险,首先要认识到审计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做出决策的过程,决策正确与否,取决于专业判断的水平,错误的判断可能引起错误的审计结论,要想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就必须充分了解发生错误判断的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加以避免。

    前文所述审计决策的一般模式中隐含着几个重要的假设:第一,审计人员是理智的;第二,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地表述决策问题;第三,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标准和可供选择的方案;第四,审计人员有能力从多项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出最佳的。但在现实中上述假设并非总是真实的。在某些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无法获得审计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是审计人员不具备正确地评价标准的知识和洞察力,致使他们不能识别和评价相关的标准,从而做出了不明智的决策。正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审计人员在做决策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种种思维定式,甚至偏离最佳的审计决策。我们将对三种思维定式进行分析说明。

    1.受经验的暗示。往事与现实问题在表面上的相似之处,往往会影响到的决定。审计人员常常使用那些屡试不爽的审计程序,就是这种经验暗示效应的表现。经验暗示可能使审计人员在判断过程中产生一种偏见,认为过去成功的方法可以解决眼前的难题,这种偏见使得决策者在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中,总是优先想到其中一些结果而忽视另一些结果,这一事实必然影响到审计人员对评价标准的分析和对不同行动方案的考虑。

    2.类比推理。决策者往往套用旧框框来评价目前的情形,就像类比法按照对一种情形的了解来解释另一种情况一样。这种思考形式会使审计人员在判断时带有潜在的偏见,他们往往会夸大决策时所面临的实际情况与他们所熟悉的情况之间的相似性,忽视每个决策的独特性,当两种情形所存在的差异要求以不同的方法去处理时,类比推理法就可能导致判断失误。例如,审计人员将同一个审计方案于不同的委托人、对不同的客户采用同样的抽样规模,都可能出现判断和决策失误。

    3.受主观预期引导。决策者经常对将要做出的选择先形成一种预期,并将此预期作为判断的起点,然后再根据事情的做进一步调整。问题是,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找支持他们观点的证据,而忽视或回避那些提供相反证据的信息。决策的起点实在是太重要了,随后所做的调整很可能不能充分反映新出现的信息所要求的变化。例如,审计人员在对某个账户进行审计时,打算从上次审计所使用的样本量和时间安排出发,再视本次审计的新情况进行调整,这种“新情况”可以是会计系统的变化,可以是委托人所在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的变化,也可以是委托人产品的变化。审计人员所进行的调整可以说只能是对这些新情况的一种粗糙的考虑,也就是说,存在着调整不足的风险。

    此外,审计人员的判断和决策过程还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其中决策者的个人道德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他们的判断和决策,也就是说,审计人员有时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不是源于错误的思维定式,也不是源于职业技能的缺陷,或者是占有的信息不充分,而是审计人员的价值观念或处世原则在发挥作用,因此道德与决策是密切相关的。

    三、如何克服决策中的判断失误

    1.提高专业技能。从事务所的角度来看,首先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任用那些受过良好的专业和职业培训的专业人员。毫无疑问,审计人员对决策过程和决策环境越熟悉,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决策者的专业技能越高,就越可能正确地评估各种备选方案,并做出合理的选择。一般来说,经理人员的技能应高于高级审计人员,高级审计人员要强于一般审计人员。但是,特定的情况可能打破人们的常规认识,某个低级别的审计人员所具有的某种特性,可能会使其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技能。比如说,一个最近才完成了注册师而走上审计工作岗位的新人,对新的会计准则的了解可能会超过其他资深的审计人员。

    2.提高审计人员克服偏见的意识。让决策者了解判断中经常发生的偏见对决策质量的潜在是克服偏见的有效。事务所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决策与判断方面的培训,使其对判断中可能产生的偏见有更清醒的认识,由此在做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保持警觉的状态,自觉克服判断偏见,提高决策水平。

    3.逆向预期。不论面对什么,人们总是倾向于先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在后来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判断和处理意见的形成。假如决策者对问题的初步认识(原始判断)是不正确的,那么他后来的决定也极有可能存在误差。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审计决策。对这种倾向,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改变处理决策问题的角度或逆向思维的方式来避免发生判断错误。例如,当审计人员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观点,即“被审计的财务报表是公允的”,就会不自觉地偏向于寻找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如果审计人员将他的预想改变方向,变成“这个账户可能存在错报”,那么,这种试图证实原始判断的偏见就会引导审计人员寻找证明财务报表存在错报的证据,这样做客观上降低了检查风险,提高了总体决策的质量。

    4.发挥集体优势,弥补个体决策的片面性。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每个审计人员在做决定时,都应该征询并认真考虑审计组里其他成员的意见,这样就等于集体将个别审计人员的决定重新复核了一遍,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开阔思路,克服个人的偏见。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 篇六

    关键词:《解放日报》 作用 载体

    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全党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思想。《解放日报》是伴随着运动而创立发展的,是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之一,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载体。研究其在运动中的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解放日报》是延安时期党中央的重要舆论传播工具之一

    党中央进驻延安后,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对舆论宣传十分重视。延安时期共出版了100多种报刊杂志,其中,具代表性的有《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抗战报》《解放》《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和《中国文化》等。这些报刊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陕甘宁边区群众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由于缺乏严格的宣传工作纪律,致使有的报刊出版后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与党中央有不一致的地方,特别是皖南事变发生后,个别报道出现的失误对党的政治及军事斗争造成了不良影响。为“加强宣传工作的纪律性,统一全党的宣传思想”,1941 年5 月15 日,亲笔起草通知:“五月十六日起,将延安《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新华通讯社事业亦加改进,统归一个委员会管理。一切党的政策,将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宣达。”

    始终对《解放日报》十分关心,专门题写了报头,撰写了《发刊词》。他在百忙中为《解放日报》撰写了不少社论、文章或修改稿件,多次对如何办好报纸发表意见,还参加报社座谈会,征求对《解放日报》的意见和建议。《解放日报》自创立,特别是在其改版后,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运动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解放日报》改版是运动的重要内容和环节

    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的《解放日报》改版是在全党整风运动初期,此举必然成为整风运动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整风运动的最初酝酿始于1938年9月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此次全会上,同志明确提出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还强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队伍中存在着的一些严重的错误,是应该认真克服的。”这里所说的“一些严重的错误”指的就是教条主义错误。此后,同志作了大量的舆论准备,亲自编辑了《六大以来》,收集中共六大以来的主要历史文献;出版了他在1930年至1933年期间所作的农村调查汇集而成的《农村调查》,并写了序和跋,强调指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然而,同志十分重视的《解放日报》,在准备整风运动方面,却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他决定对《解放日报》进行改版。当然,改版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解放日报》办报方针没有充分体现党报的性质。《解放日报》创办后,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国内外形势、报道边区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此并不满意,认为它还不是“一张完全的党报”。问题就在于《解放日报》的办报方针出现了偏差。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解放日报》并没有主要报道党的方针政策,以及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而是用大量的篇幅报道国际新闻;登载中央决议、指示和中央领导的文章时,缺乏对这些决议和文章的阐释与解读;报纸存在基本上不反映执行上述精神的情况等问题。

    二是《解放日报》没有充分重视对反教条主义的舆论准备工作。反对教条主义是中央很早就开始酝酿、高度重视的问题。作为党的重要喉舌,《解放日报》本应主动配合中央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大力做好舆论宣传引导。然而,《解放日报》对此不但没有什么作为,反而视而不见。典型的事例,如1941年5月19日,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重要报告,这个报告后来成为整风运动的基本著作,《解放日报》却对此报告没有作任何反应。1942 年2 月1 日,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整顿党的作风》,《解放日报》也只在第二天第三版右下角发了一条简讯。这个演说实际上是全党整风运动开始的重要信号和标志。

    三是对博古执行教条主义不满。《解放日报》之所以出现前述工作的失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我党办报时间不长、经验不足;片面学习前苏联《真理报》和国内某些报纸的办报模式;报社工作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等。但无论如何,担任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兼《解放日报》社长的博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遵义会议虽然纠正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但由于红军正处于战略转移中,中共中央当时不具备对“左”倾错误做政治上清理的时机。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为从政治上清理“左”倾错误提供了条件和准备。博古作为当时主持党中央工作的实际负责人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主要执行者,无疑对后者给中国革命造成的重大损失负有重大的领导责任。虽然在遵义会议上,博古对自身的错误作了一定程度的检讨,且会后不久中央就决定由接替他的职务,但显然对博古是不满的,再加上博古在《解放日报》工作期间的失误,使形成了这样的印象:博古对过去的错误思想不仅没有清理,而且在工作中还继续执行着过去的错误。因此,对《解放日报》进行改版,不单单是改变报纸的办报方针,使之成为“完全的党报”,更是对博古本人的错误思想进行清理的好时机。为此,在1942年1月24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严肃地批评了《解放日报》的错误,并指出了今后的改进方向。

    1942年3月16日,发出了《关于改造党报的通知》,明确提出“报纸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每天与数十万的群众联系并影响他们,因此,把报纸办好,是党的一个中心工作……尤其根据整顿三风的号召,来检查和改造报纸”“报纸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宣传党的政策,贯彻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反映群众生活。要这样做,才是名副其实的党报,如果报纸只是以极大的篇幅为国内外通讯社登载消息,那么这样的报纸是党性不强,不过为别人通讯社充当义务宣传员而已,这样的报纸是不能完成党的任务的”。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出版了改版后的第一张报纸,并发表了由博古撰写、修改定稿的社论《致读者》,明确提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要达到这个目的的主要的环节,就是要使我们整个篇幅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帮助全党工作的改进。这样来贯彻我们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几个月后,中央又任命陆定一为《解放日报》总编辑,进一步加强对报纸的领导,使《解放日报》朝着“一张完全的党报”迈进。1944年2月16日,《解放日报》出版1,000期,博古撰写了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标志着报纸改版告一段落。

    《解放日报》对整风运动的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整风运动一开始就非常重视报纸的作用。1942年3月31日,他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指出:“利用《解放日报》,应当是各机关经常的业务之一。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 就可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我们今天来整顿三风,必须要好好利用报纸。”《解放日报》改版后,在运动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围绕整风运动,积极宣传并阐释党关于整风的方针政策。《解放日报》集中力量对整风运动进行了宣传报道,不仅发表了中共中央和、刘少奇等人关于整风运动的文件、著作和演说,而且还发表了许多社论和文章,如发表中央关于整风的诸多文件和的《反对党八股》。与此同时,刊登了《整顿“学风”“党风”“文风”》《宣布党八股的死刑》《教条与裤子》《讨论整顿三风的具体化》《整顿三风中的两条战线斗争》等社论和评论文章,阐明整风运动的意义,批判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宣传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批评整风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言行,引导整风运动顺利发展。据统计,《解放日报》总共发表社论、代论、时评、短论、短评等形式的评论936篇,其中,社论占85.8%。报纸改版后,社论作者多为、、刘少奇、、任弼时、陈云、谢觉哉等重要领导人。虽然社论不再每天必发且数量减少了,但由于社论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质量显著提高。据曾担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的杨放之说:“改版以后,整顿三风的宣传报道,各级领导同志阐述整风运动的文章,各单位检查三风不正的新闻都明显增多,而且都放在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

    二是出版反映整风运动的专栏和专刊,主动引导整风运动。为推进整风运动的开展,报纸专门开辟专栏和副刊。自1942 年5 月13 日至11 月6 日,主办《学习》副刊,每周两期。专刊紧密结合整风学习中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学习方法和工作作风,主要刊载有关整风的论文、学习心得、经验介绍、问题解答等。延安许多单位都把该副刊作为整风学习的必读材料。自1942 年4 月1 日至5 月13 日,开设“党的生活”专栏,刊登《党员工作中的不安心现象》《三风不正的一些事实》等文章,反映党员、党支部以及领导作风上存在的问题,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事例说明开展整风运动的必要性。自1942年4 月10 日至20 日,编辑了6期《整顿三风讨论资料特辑》,刊登整风学习中的重要文件。中央指定的22 个整风文件,大多数发表在这个特辑上。

    三是集中报道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促进边区整风运动。1942 年10 月19 日至翌年1 月4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是在直接指导下举行的会议。会议结束后的1 月31 日,《解放日报》用第一版整版和第二版1/3版面,发表了有关大会的长篇新闻,详细地报道了大会各个阶段的内容和等中央领导参加会议的情况。之后,报纸大量刊发边区各级党委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情况、会议决议陆续付诸实施的消息等。声势浩大的宣传报道推动了陕甘宁边区整风运动的深入开展,也向其它边区提供了重要的整风学习参考材料。

    四是通过内部整风牢固树立党的新闻观,增强报纸的党性。《解放日报》的内部整风是从改版开始的,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又推动了整风运动。整风开始后,报社的编辑记者在完成每天的工作后,便开始学习文件;外勤记者常常把文件带在身上,抽时间阅读。博古在整风期间,自觉检查,丝毫不回避和掩盖自己的错误,多次在中央会议上坦诚剖析自己,认真清算头脑中的错误思想。对于报社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他也主动承担责任,表现了勇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编委会其他成员也处处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解放日报》还发表了陆定一、胡乔木等人阐述新闻工作的文章和社论,如《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把我们的报纸办得更好些》《报纸和新的文风》等,对党报的性质和作用,办报的路线、方针、原则、作风等一系列问题,都作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阐述,为发展党的新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经过整风和改版,《解放日报》从思想上、政治上进一步肃清了教条主义的影响,增强了报纸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编辑记者牢固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整风使我们获得了一个面貌全新的、名副其实的党报。这个党报又成为宣传整风运动,向各抗日根据地传播经验的有力工具。”

    本文系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过程研究—以《解放日报》为考察对象”(项目批准号12JD71007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54.

    [2]《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刘明钢。解放日报改版:点将陆定一[J].党史博采,2006,1,(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年谱》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57 .

    [5]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48 .

    [6]王敬。延安解放日报史,新华出版社,1998.34 .

    [7]杨放之。解放日报改版与[J].军事记者2005,(6).

    [8]万京华。《运动中的解放日报与新华社》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 篇七

    关键词:审计失败;成因;审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1-0086-0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进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涉及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我国的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强烈的法律责任意识,正视法律诉讼这一现实,探索审计失败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成因

    所谓审计失败,是指会计报表存在着重大错报或漏报,但注册会计师审计时没有遵守一般公认的审计原则而发表不恰当或错误的审计意见。美国“六大”会计事务所在发表的一份题为《美国的责任危机对会计师职业界的影响的形势报告》中写道:“诉讼费用和保险金已成为事务所第二大支出,为解决法律诉讼,美国会计职业界花费9%-12%的审计和会计服务收入,针对整个会计职业界的总索赔额近300亿美元。”因此,积极探索审计失败的成因具有重大的意义。[1]

    审计失败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的错误与舞弊行为,另一方面来自于注册会师自身的工作过失或欺诈。

    (一)企业的错误与舞弊行为

    注册会计师没有遵守一般公认的审计原则未能查出企业某些重大的错误、舞弊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可能会遭到企业及有关方面的控告,其原因是审计失败。

    所谓错误,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报或漏报。即企业由于疏忽、误解等原因,在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会计报表中产生了错报或漏报。它强调的是非故意的差错。这种错误主要包括:(1)原始记录和会计数据的计算、抄写错误;(2)对事实的疏忽的误解;(3)对会计政策的误用。

    所谓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即企业故意在注册会计师所审计的会计报表中造成错报或漏报。它强调的是出现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这种舞弊主要包括:(1)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2)虚报存贷;(3)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如伪报收入;(4)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5)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6)关联交易。

    对于上述企业的错误、舞弊行为,企业理应负直接责任和会计责任,注册会计师则只能负审计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职责是应当根据独立审计准则要求,充分考虑审计风险,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合理确信能够发现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与舞弊。注册会计师只要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谨慎,并通过实施适当且必要的程序,是可以将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舞弊行为检查出来的。但是由于审计测试及企业内部控制的固有限制,不能苛求注册会计师发现和披露出会计报表表中的所有错报或漏报情况。也就是说,不能要求注册会计师对所有未查出的错报或漏报情况负责任。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对未能查出的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没有负任何责任,关键要看未能查出的原国是否源于注册会计师本身的过失。[2]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编制和实施审计计划时关注错误与舞弊,发现错误或舞弊迹象应及时作出处理,并考虑错误与舞弊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二)注册会计师的过失与欺诈

    除企业的错误与舞弊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一个方面外,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和欺诈也是导致审计失败的另一方面,给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失。

    1.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所谓过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缺少应有的合理的谨慎。评价注册会计师的过失,是以其他合格注册会计师在相同条件下可做到的谨慎为标准的。当过失给会计报表使用者造成损害,注册会计师应负过失责任。一般情况下,注册会计师的过失可归纳为三个因素:一是注册会计师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的缺陷。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的过失,往往与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和所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的缺陷密切相联系。二是对客户的经营了解不够。注册会计师接受客户的委托,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以鉴证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是否进行了公允反映。如果注册会计师对客户的经营了解不够,就会发表错误的审计意见,导致审计失败。三是审计程序不妥。注册会计师发表正确审计意见的基础是必须遵循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如果注册会计师实施的审计程序不妥,则会导致审计失败。

    2.注册会计师的欺诈。欺诈又称注册会计师舞弊,是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一种故意的错误行为。行为具有不良动机和目的是欺诈的重要特征,也是注册会计师欺诈与注册会计师过失的主要区别。对于注册会计师而言,欺诈就是为了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明知企业的会计报表有重大错误、漏报,却加以虚伪的陈述,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因欺诈而造成审计失败,给企业或其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应给予严厉的处罚。

    二、注册会计师规避审计失败的策略

    (一)有效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审计风险面前麻木不仁、没有抗风险意识、没有抗风险能力。在每份审计报告产生前,要避免风险产生,进行审计风险预测(考虑报告是否存在风险因素)和审计风险的评估(风险产生的概率和损失大小),并考虑采用哪种方法可以控制和降低风险,在执业中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态度,把审计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

    (二)严格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执业

    《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是注册会计师执行一般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的具体规范。在执业过程中必须做到:一是遵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审计业务,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对审计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并不得利用其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二是应当按照审计计划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时,一般应采取抽样审计的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详细审计的方法,通过检查、观察、查询及函证等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三是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应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分析、评价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中应说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以及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否遵循了一贯性原则。

    (三)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

    审计质量是社会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量的高低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系统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措施。对审计项目的主要环节,要本着保证质量、分清责任、互相制约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人、部门经理、主任审计师检查审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三级负责制,对重大的审计项目必须实行审理会议制。

    1.通过签订业务约定书进行控制。项目负责人的责任主要是检查委托人是否具备审计条件,向部门负责人提出是否接受委托的初步意见;部门经理的责任是根据项目负责人的意见确定是否接受委托,安排人员起草业务约定书,重大审计项目的约定书签订要由主任审计师负责。

    2.通过组成审计小组进行控制。审计小组是履行协议的具体实施组织,担负着实施审计计划、汇总情况、起草审计报告初稿、整理资料等全过程。审计风险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有密切关系,因此,组建审计小组时,即要考虑审计小组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结构,也要考虑其政治素质、政策水平,是否廉洁公正等。

    3.通过制定审计计划进行控制。审计计划的制定应能全面反映协议合约事项,明确审计内容、范围、目标、要求和时限,应符合有关的政策规定,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4.审计取证的控制。审计证据是审计事项真实性的佐证材料,其控制点:一是要控制重要问题取证的途径、目的、方式、方法、步骤等,取证应符合有的放矢原则,取证要完整,防止有证无用,有用无证的现象。二是对证据的真实、可信赖程度的控制,要求出处可靠、有效,同时出处单位、部门负责人必须签章认可。三是在资料汇总时要对证据进行复核,证据与证据之间如发现相互矛盾,必须进一步核实统一,保证审计语气的真实性。

    5.审计工作底稿的控制。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记录,是检查审计人员工作深度与广度的标尺,是编制审计报告的依据。因此,要对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性进行控制,对审计工作底稿规范性、合规性进行控制。建立三级审核制,即项目负责人负责全面审核工作底稿、部门经理审核报告中有关问题的工作底稿、主任审计师或业务分管领导应重点抽大问题的工作底稿。遇到专业性、技术性强的问题必须会同专业人员审核。

    6.审计报告的控制。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最后成果,体现审计工作的最终质量。因此要做到:事实要清楚、证据要确凿、引用规章要确切、措词要适当、文字要简练。为此,一是对报告形式的控制,如验资年检用审计查证报告,司法部门委托的案件用审计鉴定报告,咨询服务用咨询报告等;二是审计报告内容的控制,对写入报告的有关事实,必须逐一核实,必须有充分的政策依据。

    (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后续教育

    加强“两个教育”是为了提高社会审计执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执业水平,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因此,社会审计组织应当重视教育,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待教育,把“两个教育”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提高审计质量,确保控制审计风险。

    (五)深入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

    一是对客户的业务活动深入了解,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如金融、保险、高科技企业。二是掌握客户所处的经营环境,对经济形势及行业情况深入认识。三是对客户的高层管理人员过去的背景深入了解。四是对客户的组织结构深入了解。五是对客户的产品、制造过程及设备深入的了解,不要对管理当局的陈述及声明给予过分的信赖。六是对客户的其他人员、管理机关或供销商的某些报告要加以研究和重视。七是对于客户内部审计成立的目的及开展工作情况要充分了解。

    (六)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要注意的重点有:一是适当动用分析性复核程序。由于注册会计师一般并不重视分析性复核程序,所以难以发现客户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异常变动。二是提高询问技巧。通常注册会计师对于客户内部控制的了解或问题的澄清,都是通过询问方式进行的。注册会计师要重视询问技巧,避免使询问变成简单的问答式会话,使询问程序流于形式。三是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在错误的时间及地点执行错误的程序,或使用错误的证据搜集方法,或使用证据的方法错误。如企业账上记录一笔未经正式订货程序的销货,而销货单上的单价相当高而数量少,经由海运送交国外顾客。注册会计师可能因检查运费单据以证明货物所有权已转移和存货已经出库,所以未能发现疑点。如果注册会计师曾经询问为什么选择以海运方式送交价高量少的货物,就很可能会怀疑这笔销货。四是对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所发现的例外情况要加以重视。如注册会计师对实施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所发现的例外情况重视不够或未作处理,因为他不希望内部控制功能不全的测试结果出现。内部控制测试的目的在于减少实质性测试,但是注册会计师人多受时间预算的限制,希望其测试结果支持原有内部控制良好的假设,纵然遇到例外情况,也难以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会超出时间预算而增加审计成本。六是正确评价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内部审计固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但是注册会计师应如实评估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及实际工作成效,适当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以大量减少自己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3]

    参考文献:

    [1] 李冬平,黄德华,王振林。"不清洁"审计意见、盈余管理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J].会计研究,2001,(6).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 篇八

    一、目标要求

    认真落实市委关于“慵政懒政怠政、为官不为也是腐败”“以问责逼促有为、无为不能占位”的要求,按照市委组织部《组织部门开展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和《xx新区关于开展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方案》的部署,聚焦组织部门主责主业,强化“四个意识”,抓住“关键少数”,逐级压实责任,努力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管理监督、追究问责等方面多管齐下,进一步细化“下”的情形,畅通“下”的渠道,加大“下”的力度,以组织部门之担当作为,大力推进不作为不担当专项治理,积极营造干事创业强大气场,努力推动形成想作为、敢作为、善作为、有作为的良好氛围。

    二、重点任务

    (一)深入考察考核,及时发现不作为不担当问题

    1.注重对干部的经常性考察了解。把有作为敢担当作为一项重要政治标准,严把人选政治首关,“首关不过、余关莫论”。将干部担当作为情况作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及时发现不干事、慢干事、耽误事的问题,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健全常态化走访调研机制,通过任职考察、后备干部调研、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随机访谈、定期座谈、问卷调查、突击检查等方式,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广泛接触干部,听取干部的领导、同事和服务对象的意见,深入了解干部的德才表现,及时掌握干部履职尽责情况。对存在的精神不佳、状态下滑、干劲减弱等不作为不担当的苗头性问题的干部,及时谈心谈话,积极进行教育引导,做到职务变动必谈、有重要信访必谈、日常工作表现较差必谈、有重大变故必谈。

    2.注重在实践锻炼中考察评价干部。坚持把干部在关键时刻、重大关头中的表现作为考察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通过看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否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在政治原则问题面前能否亮剑发声、敢于斗争,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能否迎难而上、挺身而出,检验干部的政治素质、担当精神和能力水平。对动力不足“不想为”、担当不足“不愿为”、患得患失“不敢为”的干部,及时进行调整。

    3.注重多渠道了解评价干部。将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作为12380举报受理的重要内容,对线索清楚、内容具体的举报实行立项督查,从严从快严肃查处。综合利用信访举报、巡察、经济责任审计、“一报告两评议”等多方面情况,多渠道了解干部,相互印证,深入细致梳理、排查、甄别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依纪依规严肃处理。

    (二)加大“下”的力度,使干部能“下”成为常态

    4.细化“下”的情形。对照《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实施细则(试行)》(x党办〔2015〕x号)、《xx新区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实施办法(试行)》(x党办〔2016〕x号)和《xx新区关于开展不作为不担当问题专项治理方案》中所列的12种不作为不担当情形和5类22种“下”的情形,以及《xx新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问责暂行办法》(x党发〔2016〕x号)10种问责主要方式,结合工作实际,细化认定标准,厘清政策界限,切实提高干部能“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5.畅通“下”的渠道。严格执行干部退休、职务任期、事业单位聘任等制度,做到应“下”尽“下”。在同一职位连续任职达到两个任期的,不再推荐、提名或者担任同一职务;对任期内不作为不担当,经考核认定不适宜继续任职的,应当中止任期、免去现职,不得以任期未满为由继续留任;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按照规定程序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对因健康原因无法正常履职的干部,应及时调整,超过一年的,必须调整。对非个人原因不能胜任现职岗位的,应当予以妥善安排。充分运用干部试用期、职务职级并行、干部能上能下等制度,完善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的具体政策和工作程序,切实实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6.落实“下”的责任。建立干部能“下”的责任体系,在干部工作、组织工作、人才工作、档案管理工作等方面,都要加强日常管理监督,注重发现不作为不担当的人和事,做到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防止小毛病酿成大错误。要加强综合分析研判。对人岗不宜的,对反映存在不作为不担当问题的,要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多种方式深入了解、相互印证,准确界定情形,科学把握政策,在充分酝酿、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依纪依规向党委(党组)提出处理建议,使“摘帽子”、“撤位子”成为常态。

    (三)敢于较真碰硬,强化对不作为不担当问题追究问责

    7.严格问题认定。对反映存在不作为不担当问题的干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函询,并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个别访谈、民主测评、民意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综合各方面情况后,准确界定情形,科学把握政策,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提出处理建议。在对干部作出改任非领导职务、责令辞职、免职、降职决定前,根据实际情况,可先对干部实行停职检查。

    (四)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干部“下”之后的管理监督

    10.注重发挥“下”的干部的作用。对受到免职处理等按规定暂时不安排职务的干部,可以安排临时性、专项性工作。对不适宜担任现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党政主要负责人,一般应当调整到其他单位。对调整下来的干部,有针对性地加强跟踪了解和教育引导。各级党委(党组)和组织人事部门要及时进行谈心谈话,指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给予关心帮助;及时掌握调整下来的干部工作情况和精神状态,支持和鼓励其放下包袱、奋发有为、发挥应有作用。将“下”的干部的日常表现情况和年度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其今后能否重新任职的重要依据,对积极整改、表现突出、群众满意的干部,可以继续提拔重用。

    三、组织保障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把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中之重,作为各单位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党校学习的必修课,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迎接,做合格党员”为抓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旗帜鲜明地抵制和反对圈子文化、好人主义、关系学、“潜规则”等庸俗腐朽文化,不断强化“无功是过,无为是错”的工作理念,自觉做到履职尽责、苦干实干、担当作为。

    2.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围绕中央重大决策和市、区委部署要求,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培训,提高干部干事创业、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打破部门、地域、行业、身份界限,加大干部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交流力度,推动干部到主战场、第一线、最基层等急难险重岗位经受考验、增长才干、防止惰性、激发活力。

    3.建立容错机制。认真落实“一个结合、三个区分开来”的重要指示,按照《xx新区激励干部改革开放创新勇于担当容错免责实施办法(试行)》(x党办〔2016〕 x号)精神,把从严要求干部与关心爱护干部结合起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先行先试、探索性试验和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中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我行我素和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严肃执纪与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统一起来,严格区分失误与失职、敢为与乱为、负责与懈怠、为公与为私的界限,对改革创新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在先行先试中出现失误错误,存在无意过失,但勤勉尽责、未谋取私利的,不作负面评价;对因敢抓敢管而造成群众评价结果不理想的干部,要及时给予组织上的肯定,旗帜鲜明地支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的行为,保护敢作敢为、勇于担当的干部,真正为担当负责的干部担当负责。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 篇九

    关键词:会计基础 会计信用 会计制度 和谐社会

    0引言

    会计工作是财政、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会计制度改革进程也不断加快,去年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改革已实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在调整之中,我国会计事业步入全面发展时期,但从近几年审计、财政部门对企事业开展的专项财务检查情况来看,会计信息失真事件不断,“会计信用危机”已经显现。而会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会计诚信体系。

    1会计信用缺失的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1.1利益驱动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的根本的诱因。单位所有者及信息利用者出于自身利益,干预财务会计工作,使得会计信息成为服务者的工具而可以随意更改。从核算单位来看,其目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隐瞒收入或逃避税收;从中介机构看,对单位的服务过程,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报告质量问题难以得到保证。

    1.2监管弱化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环境和土壤。《会计法》未能得到广泛认可与共识,违法行为没有得到制裁,执法仍有不到位之处。《会计法》和《刑法》同样是法,而执法结果截然不同,触犯刑律叫违法犯罪,会计做假账通常称之为不称职或有违规违纪问题;一个有责任必须追究,一个是出问题没有人管,虚假信息责任人员为所欲为而无人问津。违法者普遍存在,执法者视而不见,两者责任都没有得到承担,形成全社会会计锁链式的“失真”现象。

    1.3会计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缺陷与差异。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带有明显滞后性,尽管修改了《会计法》,出台了与注册会计师执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但由于我国市场体系构成的多样性、复杂性,这些法律法规不仅带有明显的应付色彩。也很难与国际接轨。这是一种客观误差,没有主观原因,可以称之为会计信息理论性误差,因为它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又有人称之为合法会计信息失真。

    1.4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问题。职业道德问题,指会计人员、职业注册会计师等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有意识的弄虚作假。业务能力问题,体现在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差异,例如理论水平不够,实践经验不足,以及主观上的努力不够等原因。职业道德是主观因素,是故意行为,不可消除;业务能力是客观因素,属非故意行为,可以逐步消除,两者有质的区别。

    2解决会计信用缺失问题的对策

    2.1建立会计报告审计制度、审批制度和责任制约制度。我国目前还没有实行强制的全面的会计报表审计制度,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只有内部要求,没有外来强制。因此,必须制定会计报表强制审计制度,企业年终后多少日内必须将年报报指定单位审计,维护其严肃性。

    会计报告审核批复制度是保证企业会计报告质量年检的数量和比例的一种制度,可以由财政牵头制定并施行,税务审计工商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参与,划分审批范围,分别审批,签署意见,进行调整,做出标志,审批调整后的报表管理部门进行资源共享,不会因多种需要而出现多种报表。责任制约制度是对报告的审核者或监督者的工作质量奖惩制度,这项制度主要通过公布审核者的结果,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监督,只有重大问题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2.2职业道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是减少主观动因。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要有一个长远眼光,解决一个思想意识问题,使会计工作走向国际,首先要由国外发达国家的遵纪意识和敬业精神,思想上根本不去想做假账。

    对直接行为人,即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等,主要是培养职业道德观念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理念,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或相关服务者,是否合格前提就是不做假账,全社会唤起共识,管理部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将克服主观问题。

    对行政负责人、管理阶层,重点是要增强其法纪意识,摆正利益观和大局观关系,摒弃不正确、不合法的利益要求,逐步从思想上放弃干预影响会计报告的结果。这项工作与增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同样重要,从这个意义是讲,会计法才真正的能够贯彻到位。解决意识形态问题,就大大减少了违纪问题主观诱因。

    2.3加强政策和业务学习,提升会计整体素质政策法规方面,财税审及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培训,并有严格制度要求:作为应知事项,会计人员要知晓基本的法律法规政策,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知法犯法的现象;

    业务学习方面,专业业务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教育和管理,全面提升专业技能,适应现代企业会计业务的基本要求,减少因为业务能力达不到要求而出现的低水平误差。

    首先要学习系统的会计理论,用以指导实践,理论基础不够是会计业务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会计人员岗前教育,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等规定要求还是要严格坚持,考试过程还要更科学更严格;

    其次会计实践,会计人员必须有大量的工作实践才能灵活运用会计理论,并对理论进行补充和完善,两者缺一不可,因此,单位应让会计人员多岗位锻炼,全面掌握会计核算方法;

    再次,财政等管理部门必须长期坚持对会计人员的后续业务教育,会计知识更新快,这方面改革多,不及时跟上就不懂,出了问题就明显体现在会计报告中,使会计报告不符合会计制度和准则要求,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影响财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业务学习的这项工作必须制度化,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者不可或缺。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9篇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秘书的秘密2做好活实务版的相关认知。

    个人工作失误整改报告【优秀9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