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论语十则课件,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5篇)[ 教案模板 ]

    教案模板 发布时间:2023-12-14 14:31:49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这里的5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论语十则课件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这里的5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是山草香小编为您分享的论语十则课件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准字音,明确字义:愠、罔、殆、谓、哉、焉等。

    能力目标:准确诵读课文,并在理解每一则语录的基础上背诵及默写课文。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体会十则语录的深刻内涵,带领他们学习古人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1、字词。鼓励学生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等自行理解、记忆。

    2、语句。引导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翻译并准确表达每则语录,学习古人可贵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或为人处事等。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字词,懂得翻译的基础上,能像古人做的一样。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教学方式】

    黑板教学

    【课文脉络】

    ①-③-④-⑤-⑦-⑨-⑩-②-⑥-⑧

    【整体板书】

    学习方法:①②③⑥⑦

    学习态度:④⑤⑥

    个人修养:①⑧⑨⑩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语文第二单元的学习已经接近尾声了。

    问1:还差哪一篇课文没有讲呢?(让同学生回答《论语》)

    问2:没错。那大家看一下课本,有没有发现这篇课文与我们一二单元学过的课文中,形式是不是很不一样?(让学生回答形式是文言文)

    问3:对,就是文言文。很多同学很怕文言文啊,觉得根本看不懂它在讲什么,但是,要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可不是白白度过的,我们那些先辈,那些古人的智慧,可厉害着呢!要是能学到一些,那受益的肯定是我们吧?

    所以,我们今天就好好学一些我们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的话,看看他是怎么教育他的弟子的。下面,大家跟着我来朗读,同时把自己不会的字词画下来,边读边思考:到底论文中《论语》十则都讲了些什么呢?

    第一课时

    二、集体诵读,整体感知。

    以领读的方式,由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则一则地读,读完继续下一教学环节。

    三、孔子及《论语》简介

    好的,课文读完了,不过,在正式进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还被尊为“圣人”,他的学说成了封建文化的正统,甚至被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论语》十则的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很有特色——语录体,对吧?大家都知道什么叫语录体吗?

    当然,大家一定还有很多疑问,比如还是有些字词的注音和解释不懂,还是不太理解古人说的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对不对?没关系,我们现在就一起来解答。先看第一则。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②时习时常地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③朋名词,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④说(yuè)通“悦”,愉快。

    ⑤人不知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⑥愠(yùn)生气,发怒。

    ⑦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2、“而”的用法

    ①“学而时习之”:“而”是连词,表顺接。

    ②亦(yì):同样、也是。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②“人不知而不愠”:“而”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

    3、翻译

    孔子说:“学了以后而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会,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又不会恼火,不也是君子吗?”

    4、讲解

    ①“学而时习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习”的重要和乐趣。“习”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第一则完后,跳到第三则先讲)

    ②“有朋自远方来”,为何而“乐”?(“乐”因: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

    ③“人不知而不愠”句中,怎样理解“君子”的内涵?(我们听过“君子动口不动手”这句话,由此可见君子有一个特点,那是什么呢?——有修养。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会动手打架?孔子所说的“君子”很显然是有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他,他也不跟别人争得面红耳赤。这种做人的态度,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呢?)

    5、小结

    这一则语录中,“学而时习之”讲的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切磋学问和修养道德;“人不知而不愠”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6板书(简要提醒学生记下破折号右边对应的即可)

    学而时习之——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学习乐趣

    人不知而不愠——个人修养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刚才我们讲了“习”的方法,不仅指巩固所学,而且指要能悟出新意,跟第三则谈到的意思很相近,我们就先看第三则。

    1、疑难字词

    ①“故”:“旧”,与“新”相对,此处引申为“旧有的”、“原来的”。

    ②知:领悟。

    ③可:可以。

    ④以:凭借。

    ⑤为:作为。

    2、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有新的领悟,这样的人便可以做老师了。”

    3、讲解

    大家知道吗,外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的,他做的研究表明:人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随后趋于平稳。所以,我们同学复习时最好能在遗忘大量开始前进行,这样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看看课文,几千年前的孔子竟然也知道这个原理,还告诉我们:“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掌握牢固了,还不容易领悟出新的知识吗?所以啊,同学们在能力范围内,最好反复思考、定期复习,这样容易有所心得,有所体会。这么好的一个方法,大家如今学了一定要会运用才不浪费哦。

    4、小结

    这一则说的还是学习方法,指出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能领悟新的知识。在这里,“温故”和“知新”并重,强调新旧交替的连续性。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为政》)

    大家猜一下:把一块铁放在门口,那么铁就会生锈;那如果把一块金子放在门口,金子会发生什么变化呢?(答案是:被偷走!)这是一个笑话,但通过这个笑话我们也能看出:铁放久了不用,甚至任凭它风吹日晒,后果将会怎样呢?没错,只能生锈,没用了。有一句老话说:“刀不磨不生锈,人不学会落后。”呵呵,当然,现在我们有不锈钢刀啦。不过,这老话也有它的'道理,什么道理?——大脑就像刀一样,不开动脑筋,就会生锈呀。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可他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呢?答案很简单:他积极思考!这是很重要的原因。

    现在我们看第四则论语。

    1、疑难字词

    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②殆(dài):有害。

    2、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讲解

    这两句都包含了“学”和“思”两个字。“学”当然是指学习,“思”则是指思考。我们从孔子这句话必须认识到“学”与“思”的关系。我们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赶紧思考,然后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越积越多,否则日子久了,想不迷惑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学而不思则罔”。

    那“思而不学”呢?爱迪生在青年时候,曾经流浪过一段时间,可是他并没有放纵自己,不理世事。相反,他一直努力读书、做实验、研究和工作。倘若他空有满脑子奇思妙想,却不懂实践操作,又怎么能做出奇妙的发明呢?流浪期间不再思考,不再动脑,对他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是不是?把爱迪生的例子套到孔子另外半句话上,就是“思而不学则殆。”

    这样说,大家理不理解了呢?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在学习上,必须注重“学”与“思”的关系,不能只偏重其一,光“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

    第五则子曰:“由诲汝(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1、疑难字词

    ①诲(hùi)教导

    ②女(rǔ)同“你”,人称代词。

    ③知(zhì)通“智”,明智。

    ④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⑤乎:语音助词。

    2、翻译

    孔子说:“由!教导你的内容都知道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啊!”

    3、讲解

    为什么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我不知道可别人知道,我多不好意思说出来啊!一说别人就知道我比别人笨啦!所以自己不知道的,不能说不是不更好吗?可孔子为什么教导我们要老实承认自己“不知为不知”呢?

    明确:所以我们要“不耻下问”(下:指任何行业、任何人,只要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向其请教能使我们有所裨益的都行)。那么,对于我们知道的东西呢?是不是要大家一起分享呢?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互相交换,那我们就有两个思想。”别人不知道,我们更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对不对?好东西就是要一起分享!

    好,按照这个意思,孔子另一句话怎么表达呢?我们来看第七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说明言行要谨慎,不要太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诚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5、板书

    不知:不懂装懂——不耻下问

    ×√

    第二课时

    第七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翻译(先解释一半)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有我可师法的人在其中;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去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

    2、讲解

    问①:大家怎么理解“师”这个字呢?——这个老师当然不是指真正站在讲台上讲课的老师,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旁边的人。只要他们任何人的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那他们在那方面就能够教我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对不对?

    看看你们周围,说说,谁可以做你们的老师呢?(随意点出来,借机夸一下一些同学)

    问②:这样我们就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了对不对?用孔子的话是怎么说的?全班一起把第七则后半句读完好不好——引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时开始以下释义)继续: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应持什么态度?比如,我很爱睡懒觉,睡到日上三竿还不起床,你们要不要学我啊?(学生肯定答“不要”)那你们怎么做呢?引孔子的话:其不善者而改之——借鉴别人的缺点注意改正(自己)。

    3、疑难字词

    ①善指擅长的(方面),优点,长处。

    ②不善指缺点,不好的(地方)。

    ③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④第一个“之”: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⑤第二个“之”:指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向某一处长于自己的人学习。

    5、板书

    善:从之

    不善:改之

    第九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疑难字词

    ①岁寒严寒时节。

    ②凋凋谢。

    ③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2、翻译

    孔子说:“时到严寒时节,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3、点析常识

    松柏并非不落叶,只是经得起风霜,落叶晚且新旧交替无间断而已。

    4、讲解

    毛泽东主席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毛泽东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不做坏事。”为人便同松柏一样,松柏久耐霜寒,撑到最后,独做天地间最盎然挺立的绿树。君子亦是如此,混迹于浊世,才知道君子之正不与人苟容。我国开浪漫主义先河的人是谁,大家知道吗——屈原。他死了,抱石投江而死,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众人皆醉我独醒”,这是一种傲然的品格。人如松柏,松柏如人。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否正直,是否是君子,短期交往恐怕不能将一个人的品质看清,因此,我们只有像松柏那样,历经考验才能得出结论。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借松柏之后凋来比喻一种“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君子品格,告诉人们修身做人的道理。

    第十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疑难字词

    ①言在这里指“字”的意思,“有一言”即指“有一个字”。

    ②行之遵照它。

    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翻译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生遵照它去做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3、讲解

    问①:这一则的中心是“恕”字。同学们可以想出哪些含“恕”字的词语或成语呢?(让大家说,然后写在黑板上)宽恕、饶恕、恕罪、恕我直言、恕不奉陪等等。

    问②:看这些词,“宽恕、饶恕、恕罪”等,都包含一种什么态度呢?——有宽广的胸怀。儒家上指“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再看“恕我直言”——说话人的态度开始转变,变得不高兴了是不是?“恕不奉陪”——说话人已经要拂袖而去,要走了对不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恕”字,擦掉字上半部分的“口”字,改为“女”字,变成“怒”。让学生理解“恕”与“怒”的转换,其实很简单)

    我们重新看孔子说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正理,但如果,“己所不欲,硬施于人”,导致的结果便很有可能是——“怒”了。

    由此引出结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人与人之间相处,应该遵循平等待人原则。

    4、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个人修养,强调做人要懂得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平等待人的原则。

    回到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疑难字词

    ①三省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谋谋划、筹划事情。

    ②)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③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④传(chuán)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老师传授的知识。

    2、点析

    ①“而”的用法:表顺接。

    3、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忠竭诚?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信实相待?老师传授的学业有没有认真复习?”

    4、讲解

    问①:有人知道曾子是谁吗?请同学起来回答(曾子,即曾参,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的学生)

    问②:由此可见,《论语》的确不只记录了孔子,还记录了他弟子的言行。孔子学识渊博,教育弟子时循循善诱,教出的弟子当然有不少他的得意门生,曾参就在其中,因而他讲的言论也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句中,他为什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呢?谁能告诉我,古语中哪个字表示“多次”,哪个字表示“自我检查”的意思呢?(提示注意“省”的读音)

    5、小结

    这一则讲的是为人处事和学习应有的三种态度,其中,“为人谋而不忠乎”讲的是做事的态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讲交友的态度,“传而不习乎”讲学习的态度。

    第六则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里仁》)

    1、讲解

    问①:大家读这一则的时候,有没有立刻想到哪个人的名字?(任贤齐,学生不懂也可提出来)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仍有不少人喜欢引古语来给孩子起名字。当然了,“任贤齐”这个不一定由此而来,但我们因此想想,以古语起名,是不是能够寄托父母和长辈对孩子的美好愿望呢?毛泽东主席有个女儿叫“李敏”的,名字含义就来自孔子另一句名言:“君子欲讷于言必敏于行”。

    问②:大家看课文注释便可知道,“贤”指的是什么?(指贤人,做名词使用)“齐”呢?(向某人看齐,像他学习的意思)所以,名字叫“贤齐”的,结合孔子说这话的意思,我们给他解析一下他名字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做到节奏停顿得当。

    2、通过自学、交流、感悟、读书,能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体会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并得到启迪。

    3、初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语言韵味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感悟文中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学思结合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发现新知激发兴趣

    1、二年级时,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论语》一则,谁还记得?(指两生,再全班齐背)课件出示:三人行……

    2、光会背可不够,你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3、你记得真清楚,说得也很明白,在这方面你就能成为我们大家的老师了。

    4、刚才我们复习了《论语》一则,孔子的话让我们知道做人要有虚心主动的学习态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文言文同样出自于《论语》,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体会明确句意的重要性

    1、请您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这篇文言文,看你能不能把字音读准?课件出示:两则论语。

    (指名一生)

    2、生字读音有点难,咱们先标上拼音,自己再练练,看看这回能不能读准、读通顺了。(学生自由读)谁来试试?(指名两生)

    3、指导字音。

    (1)文中四个生字读的都挺准的,但这儿有个多音字(课件强调:为)既念wéi又念wèi,猜猜在这句话里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学生争论)

    (2)不能瞎猜,猜得对不对得用字典检验一下。老师从字典中查到了这个多音字,请你默读它的意思。课件出示:为两个读音的不同解释

    想一想,根据哪个意思能确定这个字的读音呢?(引导学生说把哪个意思放到句子里最恰当)这么解释比较合理,你们同意吗?这个字的意思是做、当。课件出示:为:做、当。这个字读?课件出示:为:wéi

    (3)把字义放到句子里解释,看看句子通不通,这样来选择字的正确读音真是个好方法。可见,学习古文时,弄清字义、句意真的很重要。

    三、了解句意积累方法感悟道理

    (一)学习第一则,积累学法,创设情境,初步感悟“学思结合”。

    1、回忆方法。

    (1)以前学过哪些方法,可以知道字的意思或者句子意思?(板书:看)谁给大家读读第一则论语中注释了哪几个字的意思。(课件出示:子、故、新的意思,指名读)说明:连词成句是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那些没注释的字,我们怎样弄清它的意思呢?(查、猜、连)

    2、运用方法。

    (1)现在就请你用上这些方法(指板书),自己试着解释第一则论语中每个字或词的意思吧。

    (2)小组里交流交流,这个字什么意思?你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3)谁来说说你用什么方法知道每个字或词什么意思的?(问别人,也是种好方法,但应该是在经过自己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问。板书:问)

    相机指导

    温:复习。什么叫复习?(把学过的知识再学一遍。)

    而:回忆刚才复习“择其善者而从之”时,那个“而”什么意思?是连词,没有实际意义,可以不解释。复习已有知识对我们学新知识很有帮助。

    知:知道。

    矣:文言助词,一般放在结尾,相当于“了”。

    (4)字的意思弄清楚了,现在就请你连一连,试着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吧。

    3、汇报学习成果,积累方法。

    (1)谁愿意先和大家交流一下学习成果?(指名)

    不通顺怎么办?这时就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举例:新的意思)谁再来试试?(指名说)

    你说得挺清楚,没把每个字词的意思一个个的拼在一起,连成句子,做了适当的调整。(板书:调)

    (2)小结:调整时,有时需要添几个字,有时需要减几个字,有时换个意思相近的词,以后,我们还可能遇到需要调整词语顺序的情况呢,但不管怎么调,都不能改变句子本来的意思。用这样的方法,自己再试试。

    (3)老师也解释了这句话,并且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看看这样解释是不是更通顺一些?你默读一下,看看和你们要说的意思一样吗?(课件出示:第一则意思)

    (4)知道了句子意思,建议每一个同学都说说,可以和同桌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说句子的意思。说完后可以再交换一下,比比谁句子读得好,谁意思说得清楚。(学生合作说)

    (5)让我们一起边想着句子的意思,边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读出味了。

    5、创设情境,感悟道理。

    (1)“温故知新”已经成为成语了,(板书:温故→知新)可见人们都认同这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2)想象一下,孔子和*在交往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孔子才说出这样一番话呢?课件出示:孔子和*

    角色扮演:谁愿意扮演孔子?我们试着演一演当时的情景。你能不能用孔子说的话回答*的问题。师:“先生,怎样才能成为像您这样学识渊博的老师呢?”生:“温故而知新……”师:“你真棒,你已经理解了孔子这番话的意思了;你都能用孔子的原话来回答我了。”

    (3)希望你们不仅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还能做一个“温故知新”的人。

    (二)学习第二则,运用方法,独立研究,重点体会“学思结合”。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研究第二则论语的意思?要想把事做完,做好,必须先把工具准备好。

    这两个生字还记得吗?课件出示:罔、殆。心里拼拼,记住它。光记住读音还不行,还要知道意思。

    罔:同字框里是点点横,加上一个亡,本义是捕鱼用的网,(课件出图)而经过演变,现在的意思是?你觉得这张空网和字的意思有什么联系吗?

    殆:左歹,右台,现在的意思是?(疑惑)你怎么理解疑惑这个词?(疑问无法解决)

    2、生字工具准备好了,就请你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说说每个字的意思,再把字义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学生自由说)

    如果说完了,就快和同学交流自学成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3、汇报学习成果。

    (1)还有哪些合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吗?(则:猜猜。就。查字典检验。论语二则的则是哪个意思?)

    (2)谁想展示合作学习结果?

    学生说“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古人说的学习一般指读书学习,只读书学习不深入思考,危害多大。回顾刚刚我们学过的温故知新这句话,其实学习过程中包括了温习旧知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没有收获,学习中怎样温习旧知识就能有收获,有新发现呢?(板:思)

    温故只有深思才能有新收获,你们正是温习了刚学的知识,经过思考,有了新收获,这就在“温故知新”呀!

    (3)学生说“思而不学则殆”。

    (4)考考你的同桌,他是不是能完整地说出第二则论语的意思了?

    4、小结:学而不思,思而不学,都是孔子劝告我们学习中应该避免的情况,这样做不对,那我们该怎样做?(板书:学思结合)把学习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新知识,时间长了,我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有办法解决更多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识,这样我们也可以为师矣。

    (三)了解文言文特点有感情地诵读

    1、这两则论语的意思你都记住了吗?哪两位同学敢接受挑战,你背一句论语,他解释一句意思。(学生背)

    2、刚才听的过程中你发现文言文和我们现在说的话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是呀,短短两句话,才二十几个字,却能告诉我们这么深刻的道理,这正是它历经两千五百多年,还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3、(师配乐范读全文)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边读边想句子的意思,读的入情时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也配上动作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生自由读,指名读)

    4、让我们一起伴着高山流水之音,边读边想着它的意思,去感受古文特有音乐美吧。(课件音乐)

    四、总结学法拓展阅读延伸兴趣

    1、学习了孔子的这两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还有什么其他收获?

    2、这些方法你会用了吗?请你试着用读读,能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说说你这两句话的理解吗?(师范读,生读后试着说意思)

    课件出示

    作业

    1、背诵《论语》二则,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2、用学过的方法,试着说说《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思。

    希望你能把今天学到的道理和方法学以致用,做个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人,相信终有一天你们也可以为师矣!

    板书设计:

    27 《论语》二则

    学 看 连

    思 查 调tiao

    温故 知新 猜问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品读《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在教师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力求达到对所选内容的个性化解读,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思想、生活的目的。

    3.汲取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每一则选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深入理解每一则选言所传达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近,你随意地走入哪一家书店都会看到这样的书籍:《于丹〈论语〉心得》《人味孔子》《孔子传》《论语新解》《学而时习之》《丧家狗——我读〈论语〉》等等,显而易见,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掀起了一股学习《论语》,走近孔子的热潮,面对这股热潮,你有哪些思考呢?(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如:时代呼唤着君子;经典文化必须传承;学习《论语》,增长智慧等。)孔子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承前启后的第一人,也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的文化巨人,他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条大河,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江河的源头之一。而《论语》里边更多的内容已经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或者早已化作千年不易的做人与行动的准则,或者已经成为学习、处世与生活的智慧。其实孔子离我们很近,《论语》和我们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再来品读《论语》选言。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的朗读要起到示范的作用,感情充沛,让学生领悟文言篇章的诵读技巧。)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的自由朗读,除读准字音外,也要把握好语速、节奏。)

    3、以小组为单位比赛诵读。

    4、学生个人朗读。

    5、男女生分别读其中的几则,如第一、三、五、七、九由男生来读,其余由女生来读。

    6、全体齐读。

    三、结合书下注释以及工具书着重理解前四则的内容。

    1、要求学生在理解前四则内容时及时记下自己的感悟。

    2、要求学生及时标注在阅读过程中的困惑之处,提醒自己在交流时重点记忆。

    四、精讲前四则的内容。

    1、在阅读前四则之后,你是否发现了这四则的共同之处?

    这四则所谈论的都是孝道。

    2、在这四则中,你对哪一则的感触最深?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则:子女的成长无时无刻不牵动着父母的心,心情高兴与否,吃饱穿暖与否,事业通达与否,与人交往顺利与否等等。面对父母的担忧,为人子女,能做到的就是减少父母的忧虑,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因为很多事情凭借个人的努力,是可以让父母少担忧,少操心的,也许只有身体的疾病,是个人的力量所改变不了的,所以这一则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为人子女要想行孝就要谨慎持身,这样就可以让父母放心、安心,少挂心。

    第二则:世人对尽孝的理解是肤浅的,认为只要是养父母终天年就是孝道,牲畜也有人养,怎么能依据是否有所养就是孝道呢?“不敬”,即不发自内心地孝敬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道。在我们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为了更好地生存而疲于奔命,物质生活是很富有,孝敬父母的方式也越来越倾向于公式化,给老人足够的零花钱,给老人舒适的住房,给老人电脑、电视、电话、音响来排遣寂寞,根本不知道老人内心真正的需要,这怎么能算做是孝敬呢?不能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不能发自内心地对老人怀有敬重、敬畏之心,这又怎么是孝呢?

    1、那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时代,应该如何去做才是真正的行孝呢?

    能给予老人心灵上的安慰,使老人在精神上不寂寞,不孤独。能从尊重的角度出发去对待老人。

    第三则:父母在,为人子女尽量不远行,一方面,子女的远行会让父母牵肠挂肚,寝食难安,另一方面,父母年事已高,当有些事始料未及时,让子女空留遗憾。如果必须远行,那么一定要告之父母你的行踪,及时让父母知道你的情况,以免父母担忧。

    2、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远离父母,生活在异地他乡的情况比比皆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是行孝呢?

    及时给父母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常回家看看,及时知晓父母的近况。

    第四则: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晓,知道父母的年龄常怀着这样的心情,喜悦和恐惧。喜悦则是因为父母还很健康,很长寿,恐惧的是父母已经高龄,生命已经衰竭,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所以内心非常恐惧。

    3、知晓父母年龄的意义是什么?

    知道父母的年龄意义在于提醒自己应该及时行孝,尽心行孝。

    《论语》第一章即谈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请谈谈你对“本”的理解。

    行孝是为人的根本,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私心去对待父母对待家庭,怎么可能期待他以爱心、忠诚和责任感去对待他人和国家呢?所以孝是根本,只有“务本”,才可以生道。

    五、背诵。

    课后作业:

    积累《论语》中其他与行孝有关的内容。

    板书设计:

    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孝为人之本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背诵前四则导入。

    二、完成后五则内容的学习。

    1、朗读后五则

    (1)教师范读。(力求以虔敬之情感染学生)

    (2)学生互相读。

    (3)读一则背诵一则。

    2、将学生分成小组,选择其中的一则进行探讨。各小组指派一名同学做代表,将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公布给其他同学。

    3、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结果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1)“巧言令色”的人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危害?

    “巧言令色”的人是伪善之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去逢迎、献媚、讨好,是小人,这类人的存在会让他周围的人看不清自己,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那些为政者,听信了花言巧语,就会腐化堕落,危害国家、百姓。

    (2)“德不孤”应该如何理解?一“必”字写出了孔子怎样的信念?

    “德不孤”是指有德之人,绝对不会被孤立。孔子坚信一个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人,他尽管会遭遇到不理解,但只要有恒心、有意志的话,就一定会有志同道合之人陪伴。

    (3) “义”与“利”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义,是道义真理之所在。义者,宜也。凡事先问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当与不当,遵循事理,明辨是非,然后再决定做与不做。君子以义为道德自律,不义之物不取,不义之财不获,不义之名不居。义,是天理之所宜;利,是人情之所欲。君子通晓大义,小人只懂得私利。义和礼不同,礼是外部规定,义是内心约束。君子始终把义放在首位来做选择,是出于内心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约束,这是很高的道德境界。

    (4)君子为什么会“坦荡荡”?小人为什么会“长戚戚”呢?

    君子以“义”行天下,乐天知命,俯仰无愧于天地,所以其心坦然。而小人追名逐利,私欲满腹,因此常会处心积虑,又常会患得患失,所以其心忧戚。

    (5)应该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这句话强调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多一些理解、包容,少一分苛责,这样很多的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三、后五则着重体现的内容是立德,这部分内容与行孝有何关系?

    行孝是立德的一部分,也是立德的基础,如果没有根本上的孝道就无法谈及其他。

    四、课后作业。

    1、积累《论语》中有关君子的内容。

    2、阅读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

    板书设计:

    通晓大义

    君子坦荡荡

    仁爱待人

    巧言令色

    小人长戚戚

    利欲熏心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篇四

    一。 教学内容:

    《论语》六则

    二。 教学目标

    1. 结合书下注解理解文章内容

    2. 联系实际,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

    三。 教学重、难点

    1. 在反复诵读中作独立思考,联系本人的实际,以加深体会。

    2. 学习精美的表达。

    四。 知识分析

    (一)孔子简介:

    这里只从《史记•孔子世家》中摘录几条:(1)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四边高,中低),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2)“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仓库管理员),料量平。”(3)“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4)“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效法)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5)“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6)“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7)“乃因史记作《春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8)“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志,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二)《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若干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关联。

    (三)课文分析:

    1.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子,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他们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2.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讲解: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4.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5.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典型例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 填空:

    《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_ 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     。

    3.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  殆: )

    (6)不知①为不知②,是知③也(知③:  )

    (7)见贤思齐焉(齐:  )

    (8)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

    4. 翻译下列句子: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 所选10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3)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的概念。请分别就三个方面各举一则。

    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

    第三方面:

    6. 试将本文中的成语举出三例,并加以解释。

    7. 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

    8. 在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请举出两例。

    9.“而”的用法有:表并列、表转折、表承接,请解释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4)温故而知新(  )

    (5)学而不思则罔(  )

    (6)择其善者而从之(   )

    10.《论语》十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    。

    11. 第一则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      、      、    。

    12. 曾子经常反思的一些事是什么?

    13.“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

    14. 课文中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

    1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      。

    16. 老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

    1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社会现象?

    18. 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    。(用原文句子填写)

    20. 第八则中“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

    21. 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

    22. 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 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 骄傲自满是求知的大敌,学而不厌才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d. 武斌同学学习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这归功于他经常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勤奋好学。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积累、理解“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成语。

    2、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词句,评点《论语》八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八则内蕴,学以致用。

    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同时作为“先哲智慧”单元的第一篇文章,学好本文对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自觉增加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课以交流学习格言与谚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朗读背诵,领悟内蕴。最后力求体现“学以致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通过举例深入理解,从而领略先哲穿越时空的智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自由发言,交流以往积累的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交流查阅的孔子及其

    二、《论语》的资料。

    1、 交流有关学习的格言与谚语。

    2、 交流资料 调动学生的积累和学习情绪,导入本课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反复诵读

    初步感悟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激励学生先熟读成诵。

    2、“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相结合落实重点词义。( 时、习、说、乐、知、愠、君子、知、是、知、知、好、乐、三、从、善者、温故、知、可以、岁寒、然、凋、达、尝、寝、益)

    3、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的方式熟读成诵。

    4、借助工具书,采用小组互难的形式,落实词义。  通过诵读、同桌互背、小组竞赛、小组互难等形式让学生沉浸文本。

    师生共析

    四、理解领悟

    1、“熟读精思。”思考《论语》八则你所领悟的“先哲的智慧”,交流阅读心得,教师适时点拨,归纳。

    2、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具体举例,阐述语录所含的道理。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则: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老实谦虚,事实求是。

    第三则:以学为乐,方学大成。

    第四则: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五则: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六则:处于浊世,保持节操。

    第七则:欲速不达,循序渐进。

    第八则;学胜于思,行胜于想。

    3、通过具体举例,深入理解语录所阐述的内蕴。  本部分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师生共同探讨来理解。教师不必强求学生的回答完美,重在有所“悟”。

    通过举例,使本文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相结合,力求内化,学以致用。

    五、总结归纳

    力求内化

    1、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2、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并列、顺承)

    (2)转接

    3、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温故知新;岁寒松柏;欲速不达

    4、学而时习(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顺接)  及时小结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结的学习方法的掌握。

    六、巩固拓展

    1、 背诵全文。

    2、 搜集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名言警句。

    3、背诵积累。

    4、搜集,交流。

    注重积累,拓展阅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思路点拨:

    1、本文的几则语录大多关于学习的,可先抓住第三则“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探讨“知之”“好之”“乐之”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以“好学、乐学”的态度来学习其他几则语录中蕴涵的道理。

    2、针对学习基础比较好的班级,针对本文《论语》八则的资料查阅的渠道较广。可以“学生分组预习”——“学生交流预习”——“教师适时点拨”——“师生共同小结”的形式引导学习此文。重在开发网络等学习资源,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八则《论语》的简析和重点

    第一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情趣和态度。

    三句话分别侧重上述三个方面。“学”是认识,“习”是巩固,二者统一起来,学习方法对头,就能牢固地掌握知识,这是一件“乐”事;在学习中,有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共同提高,这样的情趣实在令人愉快;别人不了解自己,并不因此恼恨,影响工作和学习,这是君子的为人之道,也是令人愉快的。三句话在表达中均采用了反问句式,既加强了语言的气势,也增强了预期的感染力。

    第二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态度。

    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不懂装懂的毛病,所以孔子这样教导他。不少人也常犯子路的错误,应引以为戒。实事求是,既是学习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则:

    这一则阐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

    这三个层次,实质上也是学习的三种境界,它由低到高,表明人们对学习有认识程度的区别,因而对学习的要求当然也会有所不同。“乐之”是学习的层次,它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之上,对每个求学的人来说,一定要由“知之”、“好之”上升到“乐之”的层次,才算是掌握了学习的精髓。

    第四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只要虚心上进,随处都可以向别人学习。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身的短处。只有如此,才能丰富自己的见识,不断进步。在这方面,孔子自己就是人们的一个榜样。他曾经说过,他的成才有很大成份得益于“敏而求之”。他的弟子子贡也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语,被后人频繁地引用,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第五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

    “温故”是知识的巩固和积累,“知新”是知识的吸取和接受。孔子认为,已经学得的知识必须常温习、整理,同时又不能忽视学习新知识,这是他一贯主张的学习方法,也体现了他“学而不厌”的思想。

    第六则:

    这一则阐述为学为人的道理。

    这则语录比喻只有在艰苦的环境里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学习上是如此,为人更是如此。荀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第七则:

    这一则阐述求学办事的方法和态度。

    孔子的弟子子夏任职之后,为了尽快见效,有急躁的表现,孔子因而对她说了这番话。做事情如此,学习上也是如此。“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充满了辩证法,我们一定要按照规律办事,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行不通的,只会“大事不成”。

    第八则:

    这一则阐述学习方法,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从语录中的“吾尝”两字可以看出,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从具体内容看,孔子实际上是主张学比思更加重要。“学”是“思”的基础;没有“学”,也就无从思索。在“学”的基础上,经过一番思索、消化,才能真正予以吸收。由此可见,孔子十分强调躬身实践的重要。

    七、关于《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有二十篇。内容有孔子瘫痪、答弟子文以及弟子间相互讨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言论。它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的“论”是“论撰”的意思,“语”是“言语”,

    “论撰”孔子的“言语”,故称《论语》。《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用口语写成,一言一是各成章节,前后不相连属,也无长篇议论,但文字颇为生动,内涵十分丰富。许多句子,用意深远,富含哲理,常为后人所引用,逐步发展成成语、格言,流传至今。南宋朱熹把《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合为 “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八、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 “至圣”。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最终未被采纳。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文化整理。相传弟子有三千,贤者七十余。《诗》、《书》、《礼》、《乐》、《春秋》等典籍均经其整理编订。《左传》、《孟子》、《荀子》等书亦载有孔子学说。两千多年来,孔子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练习举隅:

    1、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学而时习( )不亦说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温故而知新(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无尝终日不食( ) 以思,无益( )

    2、本课所选各则,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个人修养,请各举例说明。

    3、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围绕一个中心,任意引用两则语录,用简洁的语言写一段话。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些出自《论语》的学习的格言,你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吗?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请写下来,并标明出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5篇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是来自于山草香的论语十则课件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则教案(5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