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舆情信息范文,信息工作,信息管理

    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精选9篇】[ 工作报告 ]

    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24-04-26 19:31:19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从理论上讲,所谓舆情信息,就是指在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资讯、消息、音信、情报、指令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舆情信息是对舆情的一种描述和反映,从理论上讲,所谓舆情信息,就是指在民众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资讯、消息、音信、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本文是漂亮的小编帮助大家分享的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舆情信息 篇一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1.研究背景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1]。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提高政府职能”,在当今社会中,高校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覆盖面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上网普及率达到38.3%[2]。当今社会,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3]。例如,日本核泄露之后中国地区的“买盐”事件,就是被商业投机分子利用网络舆论散布谣言,导致2011年3月17日河南地区人民群众到处都买不到盐的情况,我国急需制定一些应急措施完善监管机制,正确引导,通过政府和高校教育双重途径抵制恶意谣言,在第一时间遏制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的传播。网络对全国高校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2.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育部缺乏常设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是在危机发生时临时组建的,没有事先的一个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处理危机缺乏专业性和机动性,也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来保障[4]。作为高等教育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主体——教育部来说,将突然间陷入被动局面,缺乏正面危机的机动能力,无法使危机管理走上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2)国家缺乏完整的危机防御计划

    政府有效的危机管理既需要制定统一的策略,还需要有统一的危机管理计划、相应的辅助政策和措施,同时也必须要有具体的工作实施步骤。在美国,政府有比较完备的应对计划,包括联邦总部应急计划和各具体门类的应急计划,有针对不同产业和部门的危机计划,如国家油类和危险品污染应对计划等。而我国政府既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应对各种危机的战略防御计划,也没有针对各种危机事件的统一计划和针对具体危机的应急计划,教育主管部门在预防舆情传播方面也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目前高校网络监控方面尚不健全,在协调高校安全、稳定等多类型、多层次的综合危机处理体制建设方面尚实质性的进展。

    (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的特点,在互联网环境中,每位互联网用户都可以作为网络新闻或网络热点的者和宣传者,某个热点事件或者焦点问题都可以很快成为引发社会热点舆论的导火索[5]。当某个热点事件爆发时,网民可以在博客、微博中发表意见和言论,很多个体意见可以快速的聚集成某种集体共同意见。例如“表哥”、“郭美美”事件,网内和网外的交互影响,很快形成声势强大的舆论,体现了突发性的特点。而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在情感方面乐于表达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群体性的普遍特征,这使得网络舆情内容更加丰富。高校管理部门在遇到突发事件存在后滞性特点,在大学生形成一定规模舆论前,缺乏对某一事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对策分析

    (1)加强高校组织领导,健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体制建设

    高校校园网的使用者主要是师生,而通过校园网向学校反映自己遇到的困难、困惑或表达自己对某一方面不满情绪的主要是学生群体。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往往最先通过网络显露和传播。如果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或延误解决,就可能在网上形成炒作,个体情绪可能传染到群体,演变为群体的不满情绪,“家事”可能迅速蔓延为“国事”、“天下事”,激化矛盾,使网络成为舆论的放大器。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密切相关,要将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做。一方面,高校领导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要求成立高校舆论信息管理机制建设小组,研究规划舆情监控工作;另一方面将信息透明化,从正面角度做好信息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面起到标杆示范作用。

    (2)提升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工作的应对能力

    互联网中信息众多,面对海量的互联网舆情信息,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舆情监控的高科技产品,利用监控软件来对热点信息和关注较多的信息及时采集、存储、分析、处理以及舆情信息服务。网络舆情监控办公室对分析后信息形成程序化、规范化、效率化的应对机制,保证能够在大事件前从容应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舆情面前掌握信息引导的主动权,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和安抚工作[6]。网络主管部门在高校主页开设BBS、QQ群、博客等,能主动引导师生在网上的正确舆论,起到沟通互动作用。这些做法不需花费过多人力、财力、物力,却可以有效拉近高校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网上对话,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带来的教育深度和广度的局限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对一向一对多、多对一模式转化,即通过网络这个载体,由一个问题实现对大学生的群体教育,扩大教育对象的广度[7]。同时一个问题又可以由多个教育者进行多角度解答,扩大教育者的广度,深化教育效果,甚至大学生自己也可以成为教育者。

    (3)定期舆情汇集分析,增强舆情预见和引导

    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中单个的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并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透过若干群体信息可以预见一定时期可能产生的群体思想动态。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可以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的发生。高校从各方面汇集的网络舆情比较零散,信息比较孤立,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在观察、分析、传输角度上,能够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给师生反馈信息,并能够主观上控制个别群体的过激行为和不良情绪,防止有(下转第9页)(上接第7页)群体不可控事件发生[8]。

    (4)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处置机制

    如今新媒体具有普遍化、细分化的特点。以前,学校只能通过论坛关注到学生的动态,随着多种多样新媒体的出现,学校舆情监控工作的难度就增加了。并且,大部分高校在校生人数都超过万人,存在人多面积大问题,很多负面信息难以避免。很多情况下事件发生后高校管理者尚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广泛传播,如果再使用传统手法去关注,难度很大。浙江万里学院院长王福银认为,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十分重要。如果能及时监测,就可以在关键时刻引导大学生。舆情专家、中青华云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翁时锋介绍说,我国目前有4.85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8.6个小时。在这些网民中,20~29岁的网民比重在持续上升。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而高校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就不利于危机处理[9]。而专业的舆情监测可以监测校内群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公共事件、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管理者可以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避免酿成突发事件;还可以监测公共网络对学校口碑的评论,如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学校招生、招聘等问题的舆情,维护和提升学校声誉;还可以检测到学校内部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如教师、学生对学校教学、后勤(衣食住行)、管理等各方面的合理建设性意见,学校可对合理意见及时采纳,提高为教师、学生的服务质量。

    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或热点事件时,要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机构应急处理能力,提升危机协调能力。网络舆情处理机制主要有三个环节:第一,成立危机应急处置中心,设立领导小组和成员,高校网络部门、新闻部门、保卫部门相互协调,由网络中心做好技术保障,新闻中心做好正面信息应对,保卫处做好危机应对工作;第二,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领导小组明确指导思想,完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时删除和屏蔽恶意信息,追查信息来源,快速消除负面影响,心理咨询室做好正面预防和应对工作,对重大影响事件要快速上报公安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跟踪事件发展趋势,随时做好应对预案;第三,建立舆情应对制度。在遇到危机信息时,要及时拉动师生力量,从正面角度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和自身权益,防止流言的恶意传播,舒缓师生的消极情绪,努力平息事态,抵消中间声音,化解和消除负面声音,强化正面宣传力量。

    (5)深入学生工作,寓舆情引导于教育服务之中

    网络时代,“丑闻”是全球化、多介质、连坐式扩散的,信息传播的“菌殖效应”甚至有可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改变事态的趋向。危机干预的底线是将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从高校来讲,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由于高校网络危机侧重于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这就需要高校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或及时作出权威性的解释,舒缓师生的情绪,平息事态,在快速、权威的反应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谣言或妄言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演变。

    舆情信息管理引导小组要采用权威对话法,及时对学生解疑释惑,引导正确的舆情走向,例如请校内外资深心理专家学者,根据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通过座谈会、网络在线答疑对话、讲座等方式强化正面声音,使论坛更加活跃,问题通过学校论坛与网友对话,强化正面的主导声音,使高校论坛更加活跃和理性化,另外高校设置网站留言功能、短信自动回复功能等深入交流,深入学生工作,在共性话题上下足功夫,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林,李建华,杨宝丽,黄玉梅,刘志新。高校微博舆情的监控与引导——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03).

    [2]邢华平。论微博对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08).

    [3]董旖旎,陈翼然,陈越。“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4).

    [4]缪志波。浅析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当代教育论坛,2012(01).

    [5]李华昌,嵇安奕。从微博平台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

    [6]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

    [7]周源源,费国强。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09).

    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 篇二

    一、以全局工作为中心,全面解读教育政策展示教改成果

    2016年,新闻中心始终以全市教育工作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将我市教育改革新政策、新动态、新成果,及时向社会,主要宣传内容包括:

    1.全市首届中小学生“诵经典 品书香 扬美德”朗诵大赛;

    2. 市教育局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结束工作会;

    3. 市教育局2015年度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情况督查汇报会;

    4. 全市教育系统开展“五看五比”活动考核汇报和集体评议工作;

    5. 市教育局召开局机关、直属单位新年工作会;

    6. 2016年全市教育系统领导干部新春学习班;

    7. 市教育局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

    8. “全市小手拉大手 文明齐步走之‘文明出行’”活动;

    9. 德国派尼地区师生友好交流团回访;

    10. 市教育局“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学习活动;

    11. 全市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12. 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

    13. 市教育局“名师沙龙”“校长沙龙”活动情况

    14. 2016年全市教育工作会

    15. 全市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16. 市教育局“八一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17. 市教育集团发展带动战略

    18. 市教师全员优质阅读行动启动会暨阅读高峰论坛

    19. 市青年教师“五四”主题系列活动

    20. 2016年全市中招体考工作;

    21. 市教育系统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22.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

    23. 市校园足球、航模竞赛等科技体育工作;

    24. 全市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25. 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6. 市首届家庭教育节活动

    27. 市教育系统“年度教师”评选工作

    28. 市教育局启动基教教辅数字化服务

    29. 全市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

    30.全市第32个教师节庆祝活动

    31. 全市教育系统“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活动

    32. 市教育局就“全市小学生拟8:30上课”开展投票活动、听证会活动

    33. 全市教育系统集中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活动

    二、以“两微一网”为主阵,不断提升教育新闻宣传水平

    除与主要传统媒体加强合作,宣传科2016年将主要工作阵地转移到“两微一网”自媒体的创新提升工作中。

    为管好用好“教育信息网”,宣传科对全市教育系统的信息通讯员进行了一系列培训,提升了通讯员的整体写作水平和新闻采写意识,规范了信息网采编流程,制订了网站审稿奖罚制度,提高了教育门户网站稿件质量和网站的社会影响力。

    对于“教育”微博,指定专人负责博文的和回复工作,做到教育信息及时,网友诉情第一时间反馈,全年消息1610条,回应诉求120余件,至2016年年底,“教育”微博的粉丝数已从年初的12万多增长到18万多,将教育宣传直接送到每一位市民手中,极大地提升了XX教育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影响力。

    “XX教育”官方微信方面,宣传科指定了三名工作人员负责微信的运营和采编工作,在信息采编工作上既注重重大教育政策,也时刻关注学校新闻动态,力求宣传更权威、更接地气。

    2016年,“XX教育”官微注重原创活动的策划和推动,努力从家长的角度和需求来做好做活教育资讯的,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关注度,本年度“XX教育”官微关注人数从年初的4.4万上升到目前的6.1万。官微自行策划的有较大影响力的活动8起,其中“年度教师”评选和“小学拟8:30上课”投票两个活动,阅读、参与人数均超过10万。这8个活动包括:新年伊始,策划了市教育局领导语音拜年、特级老师拜大年、教育发展年终大盘点等活动;6月-9月,进行了幼升小和小升初地段划分、中招志愿填报宣传;9月,策划了“开学第一天,我想对你说……”活动;7月-9月,开展了系列对XX市“年度教师”评选活动的宣传报道;7月-8月,推出系列报道“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掠影;9月推出教师节特别策划“XX市教育局献礼第32个教师节 (图文+视频)”;推出了系列报道之家校互动促成长宣传活动;开展了“小学拟8:30上课"网上投票活动。

    三、以正面宣传为导向,创造教育发展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在舆情监控方面,除坚持以正面宣传为导向外,宣传科设置了专门的舆情监察工作人员,并利用有效的舆情监测系统,每天按时查看报纸、杂志、网站、论坛、微博、微信,第一时间监测舆情,在海量的信息中过滤整理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呈领导批示。重大、突发性舆情发生时,提取关联信息,分析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详细记录登载新闻发生的网站或帖子的论坛、微博、微信名称、时间、浏览量、跟贴数等,必要时做好截图,并做好舆情分析报告第一时间呈阅领导批示。对待舆情,无论当下解决与否,都会第一时间回应,并在48小时之内给予回复。

    2016年,共处理重大舆情7起,包括:

    1.1月22日,网传不同版本的关于“XX市教育局决定撤销《关于切实做好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应对工作的紧急补充通知(部分)》的通知”,我们及时发现,第一时间辟谣;

    2.4月27日,网友在微博中投诉XX教育集团红谷滩校区社会实践活动,经及时发现汇报后,XX教育集团针对网友质疑做出情况说明,防止了因误解造成负面舆论影响;

    3.今年5月,XX区千禧颐和园、莱茵半岛业主群体上访,经及时沟通联系,局义教处迅速作出令社会满意的书面回复,避免了群体事件发生,巩固了非政策性“零择校”成果;

    4. 5月31号上午,XX区爱丁堡幼儿园家长反映幼儿在园受伤害。接诉后,迅速将情况向青山湖区教体局反映,并责成调查,当天情况说明和处理意见,获网民点赞;

    5. 7月28日,XX中学学生投诉学校收费补课事件,及时将情况向局领导和有关科室汇报,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

    6. 8月23日下午,接市网信办发来舆情,网友投诉小学新生报名学校收750元,及时将舆情发给局监察室和治理办,第一时间解决诉求;

    7. 9月7日,网民投诉XX中学违规补课,在反馈给局治理乱收费办公室后,当天作出了书面的查处结果通报。

    舆情 篇三

    舆情信息报送格式要求及管理办法

    生环学院团总支青年研究中心制

    一、格式要求

    1. 报送以word附件形式发送至shtzzyouth@,附件名及邮件名需以班级名称命名,如“11生态舆情”;

    2. 报送格式请参照已下发的策划书内附件表格及要求;

    3. 报送内容需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语义明确;

    4. 若报送内容中涉及到具体事件,请详谈:

    如丢失物品现象,需言明哪班哪宿舍谁什么时间在哪丢失怎样的物品,失物价值等;

    如活动时间安排冲突事件,需言明哪个活动占用什么时间与另一活动占用什么时间,二者如何冲突,两个活动组织方为何人等,方便老师予以解决。

    5. 除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事件外,鼓励报送班级特色内容。如班级特色活动中同学们的感受与反响、同学们对近期社会事件的关注与讨论、同学们对身边人事物的言论及看法等。

    二、管理办法

    1. 请务必在每周五晚12点之前发送舆情报告,逾期不候;

    2. 请务必遵守格式要求所列内容,不合格者将退回信件;

    3. 请务必认真完成报送工作,内容充实具体,有意义,勿敷衍了事;

    4. 每周未按时上交或上交内容不合格者,我中心将在本期周报中统计后报送给老师,由老师裁决,具体体现于综合测评加减分、优秀干部评选、优秀团员评选、优秀班集体评定等。情节严重者,批评且撤销其职位。

    …… …… 余下全文

    网络舆情 篇四

    1.1事件的选取和回顾在实证分析中以“宁波PX事件”为预警模型的最终目标,而选择了“厦门PX事件”和“昆明PX事件”为学习样本进行学习。这一连串关于PX事件其危害的对象不仅仅是政府形象更是对整个社会和谐稳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宁波PX事件中,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因受谣言的蛊惑冲击政府机关掀翻执勤警车的情况。倘若能及时且准确地对此类事件进行预警并作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就能对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1.2指标数据的获取对于所建立的模型而言其关键不仅仅在于预警模型的指标的建立和神经网络的识别。其数据的获取亦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根据各个数据的特点,整理各个指标数据获取方式如下。将厦门PX事件和昆明PX事件作为一个学习样本,其数据清单如表3所示。同样将模型的预警目标——“宁波PX事件”作为目标数据,其数据清单如表4所示。

    1.3输入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指标体系中有5个预警指标,其中存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大类,并且对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了量化处理,然而各个指标的单位的量纲是不同的,为了能够对各个指标进行对比评分,需要将它们进行标准化得到[0,1]无量纲指标。量化的指标均有正负方向均有正负方向之分,自然这些数据的标注化方法均有不同:1)正向指标处理:正向指标表示值越大越安全,危机等级越小无量纲化以最小值为基准,正向无量纲化处理方程:2)负向指标处理:负向指标在文章中表示指标值越小越安全,危机等级越小。无量纲化以最大值为基准,负向的无量纲化处理方程:其中,X表示量化后的指标值,xmin表示指标的最小值,xi表示指标的实际值,xmax表示指标的最大值。

    2舆情预警模型的建立及结果

    2.1模型的建立神经网络模型是一个典型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输入是采集到的指标的实际值,输出是模型识别的结果,即预警的敏感度,而中间过称则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学习计算,这部分相当于“黑匣子”。在处理的时候,该文采用三层BP网络(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含层、一个输出层)的网络结构,那么输入、输出节点数分别是5和1[8]。在设置完参数之后用第四章所讲述的利用Matlab软件完成模型的建立。

    2.2结果及检验通过搜集得到的数据汇编成的学习样本,并将其中的70%作为样本,30%作为检验样本进行。通过计算可以得到该表,从该表中容易得到,学习过程中准确率达到了91.76%。并在测过程中抽取了5项进行预测,得到的准确率为92.31%,其较高的准确率。因此有理由认为该模型在未来的预测过程中其准确率应该达到90%以上。

    3研究结论

    网络舆情 篇五

    一、 份网络舆情量化分析走势

    截至xxx,共监测到涉及到我区的负面舆情共计18条。

    二、具体舆情信息

    x月,我区舆情呈现多发态势,主要涉及为征地拆迁、房产纠纷、物业纠纷、污染防治等方面。征地拆迁方面,xx镇拆迁户多年未得到妥善安置,网上议论不断,尤其经 电视台报道后,持续发酵成汹涌态势。房产纠纷方面,xxc区一栋楼房多项设施未达标却通过验收,此前多次下发相关舆情未得到及时处理,最终导致 电视台曝光,酿成重大舆情;xx城楼盘业主因开发商延期交房产生不满,集结在售楼部拉横幅维权,相关视频在网上传播。在物业纠纷方面,xx镇香溢华府小区物业卖、租地下车位遭业主反对,大量业主于9月6日晚在小区门口集结维权,相关视频、图片在网上引发炒作,造成不良影响。在污染防治方面,xx日报先后曝光我区xx公园工地扬尘以及两家企业环保不过关问题。

    三、处置建议

    网络舆情 篇六

    关键词:市场交易;网络舆情;心理基础;疏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77-02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环境及网络主体的行为模式对新生代这一网络核心群体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社会的匿名性和信息畅通性两个特征为市场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通道和便利条件。新生代作为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形成过程中的群体,很容易受到现实世界的一些观点和意见的影响,在网络的迅速传播下,容易形成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行为模式,对新生代员工的行为和心理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同时给管理部门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新生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所处环境较为封闭,与现实世界接触较少,造成了新生代集体行动模式容易受网络事件的影响,一些情感和社会焦点问题都可能诱发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从而对其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受制于自身思想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价值观的不稳定,同时受到市场网络舆情特点的影响。新生代网络行为模式和网络舆情主要体现了诱因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和传播方式多渠道等特点,新生代作为网络虚拟世界的最活跃分子,其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其行为和思想更加敏感,情绪更容易因外界事件影响而产生波动,各种现实热点问题都可能诱发新生代网络舆情,加上就业难、家庭生活困难、心理压力较大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市场网络舆情成为新生泄情绪的一种渠道,这种发泄行为又因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如BBS、微信、QQ、博客、贴吧等,造成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影响更加严重。

    一、市场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网络舆情监管主体不明确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在新生代中的普及,使新生代网络舆情监督逐渐成为新生代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目前,新生代网络舆情监督的部门主要是各高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以及政治课教研室。除此之外,还有高校各个院系的辅导员以及学生会干部,加上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约束。这些不同的监管主体之间存在着职能划分不清、多头管理的情况,并且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

    (二)市场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不完善

    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个高校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问题均建立了各自的管理机制,但由于市场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加上利益问题,导致了高校在进行网络舆情监督中不愿投入人财物等资源,从而出现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管过程中机制不够完善,仅仅停留在网络舆情的事后治理,很少进行预警机制设计和舆情提前防范。这就使各部门之间丧失了网络舆情监管的主动权,加上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更进一步造成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管体制形同虚设,仅仅是事后补救。

    (三)市场网络舆情监管的手段和技术落后

    传统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方面,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技术难以跟上新生代思想变化,网络舆情的产生更是对监管手段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一对一和面对面的政治教育,二是群体性的思想动态把握和舆论倾向引导,这两种手段在网络时代都丧失了适应性。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加上网络匿名狂欢等特性,导致了传统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手段和技术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从最近几年的网络舆情事件可以看出,传统监控手段和技术在遇到紧急网络舆情时,就显得迟钝无效。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产生初期未能通过先进手段进行甄别和介入,等到舆情发展到一定地步再进行监控和疏导,就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市场网络舆情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管理工作中对市场网络舆情重视不够

    教育管理部门对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说服教育,从个体角度对新生代进行监管,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新生代的思想和价值观受到网络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教育引导和现实的差别导致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各种问题。管理部门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的不够重视是导致网络舆情问题的首要原因。教育管理部门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导致新生代意见发表渠道的不畅通,甚至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加上移动互联网的瞬间通达性,从而很容易在新生代之间形成负面舆情,影响新生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积极学习氛围的塑造,出现新生代的过激言行和负面行为,不仅对教育管理造成障碍,也对新生代适应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市场网络舆情主体自身价值观和心理不稳定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半社会化过程,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价值观和自我认同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其价值观处于逐步形成的过程之中。新生代的心理和行为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和引导。因此,这种不稳定的价值观和心理行为更加剧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以及造成负面网络舆情的可能性。在新生代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之后,自身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新生代就需要自我表达和输出渠道,实现自我的独立人格,尤其是一些新生代意见领袖。

    (三)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与现实脱节

    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内容多元化和复杂化以及传播方式的瞬间通达性对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中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的迟钝和不完善导致了其与现实的脱节,从而造成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负面影响以及各类问题的产生。首先是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中的引导队伍不够健全,现实的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还处于思想政治教育阶段,而互联网技术很少介入,这就导致了网络舆情管理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次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还局限在互联网基础之上,而对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关注较少,这就导致监控往往很难落地,无法实现全面监控。最后,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各监控部门之间又缺乏协调性,从而导致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中的各类问题的产生。

    三、市场网络舆情的疏导对策

    (一)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的行为心理把握

    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首先要把握其网络行为的心理基础,这才是有效市场网络舆情疏导的前提。新生代市场网络行为是为了获取知识和认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些规范引导着新生代的网络行为。新生代的网络行为基础主要表现为满足自身探求外部世界的需求、满足自己宣泄情绪的需求、满足自己情感的需求以及满足自己追求娱乐和时尚的需求。因此,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首先要通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让新生代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认知,正确利用互联网,吸收积极因素,屏蔽各类负面影响。其次是分析新生代迷恋网络的动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为新生代树立正确的上网态度和行为做出指导。最后是培养新生代健康和成熟的网络舆情防范机制,通过丰富学习生活,培养新生代积极的兴趣和个人适应能力,通过合理方式实现情绪宣泄和面对挫折,转移消极情绪,从而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有效疏导。

    (二)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实现有效疏导效应。首先是管理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握市场网络舆情的特点、趋势和规律,利用传统思想政治手段和理论,因势利导,化解情绪,从而使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中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疏导。其次是主动占领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建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网站来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行为和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宣传的阵地,把握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动向和导向。最后是加强新生代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网络管理的技能和素养,通过培养一批了解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员或教师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把握网络环境下的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规律,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有效疏导和监测。

    (三)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的管理机制建设

    除了新生代自身心理因素和外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之外,管理机制的完善也是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疏导的有效措施。首先,需要对当前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的部分分割进行整合,把党委宣传部门下的网络舆情监督部门与行政管理体系下的网络舆情监督部门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单独机构,受党委宣传部门统一领导,并对该机构进行职能界定,从而在组织机构实现有效的市场网络舆情管理。其次,建立起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汇集机制、研判分析机制、预防监控机制和舆情干预机制以及舆情追踪反馈机制进行全方面的构建,借助于网络管理部门实现多功能联动进行有效的市场网络舆情监测和疏导。最后,建立立体性的市场舆情监测网络,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现实世界的全方位监控,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疏导对策。

    参考文献:

    [1] 陈姣娥。基于扎根理论的网民公共政策态度形成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3):89-96.

    [2] 杨文娇。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42.

    [3] 谭丽华,李林红,董毅明。互联网上涌现的群体智能及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J].公共管理学报,2009,(4):89-97.

    网络舆情 篇七

    【关键词】互联网受众 网络舆情 需要层次 背景心理

    近年来,国内发生了众多网络舆情事件,主要涉及到公民权利保护、公共权力监督、公共秩序维护和公共道德伸张等一系列重大社会公共问题,我国现阶段新媒体飞速发展带来网络议题引发的传播效果,开始影响到社会权力格局。正如美国传媒学者约瑟夫提出,在从过去的大众媒体向网络社会化媒介转移的过程中,受众的权力是递增的。中国当代的互联网受众正在享有网络舆情的便利和自由,并且积极地从网络舆情带来的权力中受益。

    受众,英语为Audience,字面解释是接受的大众。这里“接受”的原意强化了被动性,容易造成一种来者不拒的误导。实际上,互联网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网络传播中最活跃的驱动力量,直接决定了舆情传播的能级。用户需求在市场学领域已经受到长期的关注,只有作为主体才会能动地实现需求。而在传播学研究中,以网络受众需求或网民需求出发的研究尚不多见。如今,无论是从传播学理论,还是考察现实网络舆情,受众的主体性已经凸显无疑,因而对互联网受众的舆情需求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就别有意义。

    一、互联网受众主体分析

    本文研究舆情的切入点,溯源到互联网受众(虽然具备了强大的主动传播能力,但是出于习惯和方便仍称为受众,下文亦如是),也就是通俗意义的网民。当网民的民意表达集中和集聚时,即为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由网民在互联网媒介上对其利益相关或关心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综合。简言之是网民在触景生情。舆情对于网民而言存在着价值,能够给网民带来满足需求的效用体验。科学地认识网民产生舆情过程,并不是第二社会中“虚拟人”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喧哗”,而是来源于在现实社会中真实需求的行为反应。网民把这种现实需求自发地在网上表达,形成满足需求的意愿,就产生了网络舆情。本质上,舆情传播就是受需求驱使的受众行为,也是网络赋予网民更大的能力。因此本文从网民主体出发,先检视网民的特征和传播行为。

    1.我国网民的主体成分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人,已超过总人口数的35%;手机网民规模超过3.18亿人,微博用户数量增长到1.95亿,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也超过1/3,网民媒体使用深度进一步提升,网络已经成为主要的公众媒体空间。

    我国网民年龄结构趋于成熟,30岁以上网民占到41.9%,职业结构趋向稳定,学生群体占网民数29.9%;收入结构上3000元以下收入网民占比超过80%。我国网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表明其具有代表公众意见的基础。根据CNNIC的第28次调查报告,对网民职业构成得出图1。

    有别于传统学者认为网络舆情独立于舆论,且网民不构成公民主体代表性的观点,本文认为现有网民数量和结构,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不同阶层的民众。出于表述方便,下文所指网民或互联网受众,主要指网民中占总数绝大多数的劳动者群体。

    2.网民使用行为特征

    一般理解的网民网络应用行为,主要由信息获取、交流沟通、网络娱乐和商务交易四个大类构成。

    (1)信息获取:包括网络新闻、搜索引擎。网民对各种信息的获取更多地诉诸于互联网和搜索引擎。网络成为公众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媒介。

    (2)交流沟通:包括即时通信、电子邮件、博客应用、社交网站、论坛BBS。拓宽了网民的人际传播范围,即时通信IM与手机短信SMS结合构成了明确对象的交互沟通,博客拓展了精英网民的评论和能力,社交网站形成了亲友链、兴趣群、全网热点的分层次快速传播通道。

    (3)网络娱乐:包括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文学。构成了网络受众不可分割的重要娱乐途径。中国网民们,尤其是天天在线的年轻人,对虚拟世界倾注了极大的情感?。

    (4)商务交易:包括网络购物、网上支付、网上银行、网络炒股、旅行预订等。也在不断增强网民的网络粘性,互联网对于网民的生活功能和社会属性在加强。

    现代社会人际交流方式更加间接,网络作为媒体和交流工具填补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信息和社会交流的空缺,并充分体现了公众权利的扩张,特别是知情权和表达权。在智威汤逊2008年一项关于美国和中国大陆青年网络行为调查中显示,73%的中国青年认为其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地做任何事情,说任何他们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话,而这个数字在美国青年中只有不到32%。正是由于网络已经成为我国网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网络舆情对于网民好比水和鱼的关系,其不但反映了受众的需求,网络舆情本身也成为网民的需求。

    二、网民对舆情的需求

    网络舆情能够反映互联网受众的真实需求,现有研究主要通过经典的传播学理论分析公众需求在网络媒介的生成和转化,比如以“使用满足”理论来解释对新媒体的使用动机和获得,也有人用议程设置来分析网络受众热点话题创造需求。传播学应用公众的心理需要和期望带有社会性,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并相互影响的反应,是促使其选择及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前提。需求产生动机,动机付诸行为,行为满足需求,这构成完整的使用与满足的过程。对需求的原始假设客观上构成了传播学强大效应理论派别和有限效应理论派别的起源差异之一。

    本文认为,人类的各种需要和欲望是思想及行为的出发点。互联网受众需求的起点也来自网民的需要和欲望。要研究互联网受众需求生成,及网络舆情因何成为受众需求,就需要阐明网民自组织的“认知/传播模式”中需求的由来。本文引入经济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建立“背景心理——事件触发——过程参与”的三阶段受众舆情需求模型,分析受众需求的构成及其性质,如图2。

    在《学术月刊》评选的2009~2010年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中,网络舆情的民意表达与公民政治参与高居第二位。当前学者研究重点及成果,主要分布在舆情过程升级阶段和舆情事件触发阶段,而对受众“社会人”角色所处社会背景的心理需要阶段研究较少。

    1.舆情升级的过程化需求

    众多学者研究网络民众在网络舆情中的行为发现,多数网民会积极参与传播网络舆情。实际上也正是由于网民的持续性积极参与(转发、顶帖、回帖等),才构成网络舆情在时间上具备热点话题的爆发性,在题材上具备新闻挖掘的深刻性,在功能上具备酝酿矛盾及化解矛盾的社会性。在此阶段,受众不但在舆情事件上寄托了自己的渴望,而且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也赋予了特殊的期待。特别是“事件”难以在现实社会的时空上接近或表达,受众对于“具体满足物”的需求就从舆情事件抽象到了舆情本身,这也符合李普曼的拟态情境理论中发现受众需求具有多维性和情境依赖性。至此,舆情需求进入自组织阶段,受众心理需求推动着热点持续关注(舆情发展),并建立起对舆情效果的期待,这就构成网络舆情现实影响力的存在意义。

    2.事件触发的舆情信息认知

    网民到底需要什么?花哨的界面还是快速的响应?能充分表现自我的多彩空间,还是自言自语的隐私花园?作为互联网媒介的使用受众多具有“被动接受、主动获取”的特性。也就是说,他们在获取信息时是即需即查的,当他们需要信息时才会主动去浏览、获取,在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被动接受信息。因此,从个体事件上升到网民集体的舆情需求必然是被动接受和主动获取的双向触发。

    众多学者分析舆情触发机理,舆情触发阶段也是需求形成阶段,外在事件通过网络媒体将信息传递到了受众,舆情外因形成并作用于受众心理内因,从而触发了需求。由于舆情资讯在早期表现为一种现象或行为描述(而不是一种论断),这就使得受众对该舆情话题的认知渴求(表象)直接指向了舆情事件的内涵(实质),使得需求具备了真实性和问题性,也为下一阶段将舆情需求展开,求得受众期待的现实开启了大门。

    3.社会人的背景心理阶段

    受众的背景心理,是“舆情有无之前”已经成熟的受众内在本质。可以发现一些知名网络舆情的事件本身就具备了重大的话题性,能够激发受众感情的强烈共鸣,从而导致后续一系列传播行为。这意味着在每一个网络舆情产生前,同类事件已经具备了相当程度的受众共鸣基础。作为受众内在的心理准备,即使不存在网络媒介,也会通过别的媒介渠道表达出来。而网络提供了一种最为便捷和自由的途径,并加速了暴露的进程。有学者将受众基础需求的研究仅限于社会关注的负面问题上,如仇富、哄客等现象。本文认为,定位于存有争议的社会观点,给网民群体需求贴上标签,过早划分网民群体类别,都会掩盖真正需求的发掘。

    三、背景心理阶段的受众需要层次

    深入分析背景心理阶段的网络受众内在心理,研究不因事件变化的人的需要。本文回归到心理和行为科学奠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类需要分成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下文对网民背景心理的需要层次随之展开。

    背景心理阶段对于网络受众群体是一致的,即所有网民都具备这样的心理基础,而不同人感受区别可以用需要层次来体现。心理学对需要研究突出了基本状态和不变性。

    1.互联网受众的需要层次模型

    本文称背景心理阶段为受众内在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指没有得到某些基本满足的感受状态。需要构成了受众网络舆情的内因,这些需要都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传播者及政府所能创造的,需要存在于人的生理要求和其存在条件之中。

    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已经历三十余年,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在整体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的当代社会,网络受众的需要层次愈加进步。同时,由于互联网支持着网民的活跃表达能力,所以需要层次也是愈加凸显和活跃。本文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应用于当代网络受众,归纳出我国网民的需要层次模型如图3。

    (1)最基础的是生命安全和生存安全,我国社会整体已渡过温饱阶段,生命权和生存权成为最宝贵的需要。这不仅是网民对于自身生存权的争取,而是扩大到了对所有人。由于需要层次理论具有从低到高满足的特性,所以当同时出现多个不同层次的对应事件时,生存安全保障需求总是处在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位置。

    (2)仅次于生命权的是包括健康保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资源和财产等方面的需要。特别是当信息发达、人民整体生活小康之后,注重生命健康和持续发展也成为公众的基本需要,并构成食品安全、医疗安全的人民群众基本诉求和渴望。在生存安全有保障的前提下,对于安全需求的重视等级应高于其他需要。

    (3)处于第三层次的需求来源于爱与归属,主要体现在家庭关爱、群属友爱和婚恋等方面的需要。在小康社会中,子女教育和婚恋成为网络受众两个突出的需要方向。值得关注的是群属友爱和分阶层内部关爱的需要,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社会公众的群属类别和阶层差异在互联网上得到集聚。群属内相互关怀和友爱构成的需要,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并相互关心和照顾(从中可以理解《蜗居》电视剧形成部分群体共鸣的关键)。

    (4)第四层需要是尊重与地位,对应于现阶段的网络受众主要体现为公正、尊重、公平,人都希望自我尊重、有信心和成就、对他人尊重及被他人尊重,拥有稳定的社会地位。我国社会正由小康向富裕水平发展,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坚白领阶层(也是前文图1的中等收入阶层)成为关注高级精神需求的社会力量,也包括媒体从业者。他们更为积极地表达对于公正、尊重、公平的需求。正是由于部分低层次需要的主要矛盾是由特权(包含地位不平等和不尊重)造成的,所以对于尊重和地位的需要也能得到广泛的响应和关注。此外,中坚阶层还提出求知和审美的需要,以抗拒部分网络内容的庸俗和媚俗取向。

    (5)本文认为我国网络受众所寄寓的最高层次需要,并非西方理论中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最大能力的自我实现;而是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仁义价值和个人理想的统一,包括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和道德等,蕴含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目标?。由于绝大部分受众在现实生活中和网络上,都在追求满足之前几个层次需要的状态,因此这一层次的需要更多地表达在价值观念上,隐含于对低层实际需要的论述中。只有小部分网民在如人民网强国论坛等媒介上对此进行专题探讨。如果不与低层次需要的具体事件联系在一起,最高需要一般不会单独发展成为主要的网络舆情。

    2.受众需要层次的规律

    互联网受众的需要层次的提出,有助于舆情议题的网络受众背景进行简单分类和基础排序,从而进行有效划分,加深认识其根本利益和价值期望。进一步总结网民需要的规律如下。

    (1)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达国家,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生存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少。在发展中国家,则刚好相反。网民按自身社会状况的不同,向下兼容地关注于不同需要层次。较低需要层次的网民对高需要层次的内容不敏感,而较高需要层次的网民对于低需要层次的内容则给予更强烈的关注。也存在着少数富裕阶层网民沉溺优越环境,易于忽视甚至漠视他人的基础需要和中间需要,从而造成新的社会矛盾。

    (2)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对全社会而言,基础需要是已经满足了的需求,是一种保障性需要,而不再是激励需要。在任何时点,人的生命和生存得不到保障或受到威胁时,网络受众对其反应是最强烈的,并极力争取解救生命和消除灾难。汶川地震后,中央政府调动一切资源救济灾区时,受到网民最普遍的拥护。陶文昭发现,在许多公共事件中,众多发表意见的网民并不是事件的直接关系人,他们是以公民的身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发表议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关怀。

    (3)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多种需要同时存在,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网民需要层次模型本身是稳定的,而纷繁复杂的物质需求、信息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当住房、教育、健康等供给过于昂贵时,满足该需要付出的代价巨大,以至于影响了受众下层需要。需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同层次其他需要对其无法替代),畸高的房价,还有教育和医疗问题,都会对下一层需要产生严重的挤出效应?。由于受众的收入约束,上层需要挤压了低层需要,影响到受众对低层需要的满足程度,造成了严重的福利损失。

    3.受众对网络舆情的高峰体验

    为什么有些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网民,毫无利己动机,却连续多日孜孜不倦地围绕网络舆情发帖、跟贴和评论,并进行深入调查和访问,乃至号召并实施行动。受众跟随网络舆情升级的过程,也是受众体验某项目标历经坎坷最终实现的过程。本文认为网民对于网络舆情具有自我实现的价值需求。

    马斯洛研究将自我实现的创造的快乐称之为高峰体验,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更多地参与舆情传播。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本文研究发现,网络受众在参与网络舆情过程中易处于比现实中更好的环境和更好的状态,因而容易产生高峰体验。

    正如尼葛洛庞帝提出,未来的数字化生活使人们需要某种信息的时候,可以直截了当地要求,或含蓄地暗示。受众通过自己关注的网络舆情进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但是随选舆情信息,而且明确地建立了基于自身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直接要求(或含蓄暗示),最终舆情的知情、表达、共识、监督和行动从属于对于自我实现期望的成就。我国网络受众在网络舆情的发展中能够享受到不寻常的成就和满足感,这也是推动网络舆情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小结

    网络受众在互联网上关注新闻时事,并且在评论中直抒胸臆,这个社群已经结成了一个有现实影响力的虚拟“压力集团”,《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周瑞金称之为新意见阶层。在面对贫富冲突、劳资矛盾、城市拆迁、农村土地流转、环境污染、医疗教育、道德失范等问题,特别是政府施政缺失和司法不公,形成巨大舆论压力。网民从自身利益出发评议公共政策,经常能够有效地改变决策方向。

    网民层次需要基础的建立,突破了传统研究网民需求局限于网络搜索、电子邮件等行为需求层面,而是深入到受众的社会人原型,可以说即便没有网络,受众仍然存在这些基础需要。本文认为建立网民对网络舆情的需求模型,调整传播策略,帮助受众实现需求。这是从根本上解决网络舆情热点问题的关键。以新意见阶层为代表的广大民众所要求的幸福感和满足需求,与政府决策层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改革的强烈愿望和崭新执政理念的结合,这是当今中国改革的动力所在。-(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流动站在职博士后,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

    注释:

    据路透社2010年调查,有61%的中国网民认可他们拥有一个等同于真实生活的网络生活。

    中共十七大修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建设目标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舆情信息 篇八

    关键词:新媒体;舆情信息;舆情信息工作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02

    关于舆情,学术界有多种观点,总的来说,舆情是指社会公众对社会现象或事件等发表的意见、看法,表现出的情绪、态度等。特别是一些与社会公众利益相关的事件、消息,公众的舆情会更多。舆情信息,则是由专门人员对社会公众发表的意见建议等进行收集整理而得到的信息。舆情信息收集整理,是该项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本文以新媒体环境为研究背景,旨在发现新媒体对舆情信息工作影响,探索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信息工作的新方向。

    舆情信息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是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都必须关注的重要工作。我国于2004年6月成立舆情信息局,在的领导下系统的专门性的开展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工作,以便及时掌握和引导社会舆论动向,避免因消极错误舆论带来的社会不安定。经过10多年的发展,网络信息办公室等机构也在各级省市区建立,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可见,我国对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视。

    一、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信息的特点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信息有了新的特点,把握住这些新特点是舆情信息工作开展的前提,也可以让我们在开展舆情信息工作时少走弯路,直击重点。

    1.多元性。手机、平板等媒介借助移动信息技术实现了无时间、无地域限制的信息接受方式,对于所见所闻能畅所欲言。每个人都能成为舆论信息的者,信息主体日益多元化。信息内容上,新媒体的便捷为各种社会思潮和不同意识形态的言论提供了通道,其中不乏反动消极、蛊惑煽动性言论,舆情信息内容更加多元化。2.隐匿性。传统网络依赖电子计算机,对于反动消极信息者还可通过IP地址寻找当事人。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依靠移动信息通讯网络、借助各交流平台等,让信息者、参与者的身份变得更加难以追踪和寻找,舆情信息的隐匿性更强,管理难度更大。交互性。微信、微博、朋友圈、公众号、论坛等都是新媒体技术的产物,并逐渐发展成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成为了我们日常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一则关心我们利益的消息,在朋友圈的一再转发足以引起一场社会热议。人们也更愿意参与到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回复他人的言论,如此,舆情信息的交互性更甚。3.不可控性。舆情信息主体、信息内容的多元化,舆情信息的隐匿性以及其交互性,势必会使舆情信息变得更加不可控制。我们无法及时确定信息的者,也无法严格控制进入到新媒体中的信息都是正确健康的,也无法要求每一个社会公众都去理性的对待所看到的舆情信息。这样一来,舆情信息的可控性就更难把握,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也就不那么容易。

    二、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信息工作存在的问题

    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信息有了自己的新特点,将直接影响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舆情信息工作虽然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为其服务,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舆情信息收集难度增加。新媒体技术的时代,也是大数据的时代。新媒体的便捷、开放,为更多社会公众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平台。根据2016年8月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而这些数据仍在递增。而每一个新媒体用户所发表、转发的信息量也是不断增多的,特别是使用微信、QQ等聊天软件发表的及时言论信息,而这类信息又是很难收集的。可以说,新媒体环境下,想要实时全面的收集舆情信息基本上不可能完成。

    舆情信息分析难度增加。现阶段,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筛选主要通常采用关键字来进行分类分析,但是这样一来很多重要的舆情信息内容可能成为漏网之鱼。新媒体时代,网络用语更为丰富,不少舆情事件的传播都可以避开筛查而传播,已有的电脑筛查分析已无法做出有效判断和预警。而目前专业的人工分析师数量有限,加之个人所处的交际信息圈不一样也会产生理解上的差异。如此一来,尽管电脑与人脑的配合,在新媒体时代也能招架这纷繁多样的信息,更不用说深刻透彻的分T别类的去分析舆情信息了。

    舆情信息监控难度增加。新媒体时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传播速度、覆盖面是相当惊人的,舆情事件大都突发性的并能在短时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一定的社会影响甚至恐慌。就好比日本核泄漏后的一则食盐被污染的虚假消息,瞬间传播开并导致社会居民大规模疯抢。可见,信息传播之快、影响范围之广。加之,新媒体时代,舆情主体更加多元化、隐匿性更强等,有时候舆情事件发生后找寻肇事者都需要费很大气力,监控难度也就可想而知。

    三、新媒体环境下加强舆情信息工作的对策建议

    新媒体环境下,舆情信息各项工作的难度都在加大。为了积极迎接新挑战,提高舆情信息工作的水平,新媒体时代舆情信息工作需要在积极相应国家的号召下,从工作队伍、工作机制、工作技术上寻找突破口。

    健全舆情信息工作队伍。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需要现代信息技术,但更需要会使用的专门人员。尤其是现阶段,舆情信息量大、内容更是复杂,人工分析师的缺口也逐渐彰显。所以,健全舆情信息工作队伍十分重要。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各企事业单位都应适当增加从事舆情信息工作的专门人员,并健全机构部门。如通过专门的考试、面试选拔具有一定舆情信息素养的人员、分析师,从数量上保证舆情信息工作的开展。人员选拔后,还需要进行专业知识、技术的培训,以在质量上保证工作的开展。除了业务素养的提高,政治素养的培育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舆情信息工作要“服务大局、关注大事、反映大势”。如此,从数量、专业素养、政治素养培养舆情信息工作者,壮大工作队伍,切实做好舆情信息工作。

    完善舆情信息工作机制。舆情信息工作机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交流引导机制、研判预警机制、监督保障机制、跟踪反馈机制等都必不可少。完善舆情信息工作机制,必须从这几方面入手。交流引导的目的在于引导正确舆论导向,需要将技术的拦截和人工的引导相结合。研判预警是舆情信息工作开展的重要一环,在收集、分析舆情信息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把握重点,及时控制。监督保障才能保障舆情信息工作的能持续有效的开展,既要对人员进行监督、也要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更要对工作效果进行监督以保障和维持。跟踪反馈,则是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对事件、当事人、主要参与者进行后续的关注和教育引导,以防止再次类似事件再度上演。

    强化舆情信息工作技术。我国对舆情信息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舆情信息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不少舆情信息分析软件、平台相继开发,如方正智思舆情监测分析系统,该系统由政府主导以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为依托的开发的,通过对部分网站、论坛进行监测获取舆情信息数据,帮助政府掌握社会舆情信息热点。但是,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如此纷繁发杂的舆情信息,更多有技术含量的舆情信息监测、分析系统正被需要、亟待开发,以更好的服务于舆情信息工作。如通过开发专业搜索引擎,记录公众参与次数、内容等;开发完备的自动信息处理软件,筛选、分类信息;同时积极开发完善舆情预警软件,对超过一定关注度的舆情事件形成自动预警并上报相关部门。将科技运用到舆情信息工作中,是舆情信息工作必须探索的方向,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人力成本并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舆情 篇九

    4、建立健全舆情责任追究制,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追究相关科室人员责任。

    5、加强联系,畅通沟通渠道,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发现重大舆情时,应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舆情处置整体合力。

    6、坚持公开透明。以坦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事件真相,争取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切实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8、坚持依法处置。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开展舆情引导,做到科学、依法、有效处置。

    10、发现重要舆情后,行风监察室要求相关责任科室迅速进行调查、核实有关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在得到相关责任科室反馈回复材料后,行风监察室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不同形式进行回复,积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回复重在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用语艺术,做到态度诚恳,讲理不失礼。

    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精选9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