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恍然大悟,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5-06 18:00:05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分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漂亮的编辑为大家分享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一

    之二

    作者:方明珠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

    教学目标 :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懂得劝说别人应讲究方式方法。

    2、认知目标: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会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表现课文内容、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内容,并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了解吴王为什么会听了少年的话,同时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少年讲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讲一讲这个故事。

    ②指名讲这一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道理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 )指名读。围绕这句话,有什么问题要提?

    ③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结合课文,根据表格提示自学,再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螳螂

    黄雀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对课文进行重组,直接切入第一个教学重点。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理清了蝉、螳螂、黄雀和少年之间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利用表格辅助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关系,掌握重点。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它们进行忠告,则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学生对“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隐伏的祸患”这个道理的认识。〕

    ⑥练读“蝉、螳螂……祸患呢!”

    ⑦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练读吴王说的话)

    ⑧你能说说吴王明白了什么吗?

    (重点抓住“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

    ⑨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却听了少年的话了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你可以在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

    a 小组讨论交流

    b 品读课文体会从课文的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少年的计谋巧妙。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即在默读课文时可以在书上勾勾画画,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写在旁边。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抓住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更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灌输在每一堂语文课上。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则进一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逐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使学生的理解不仅仅再停留在刚才对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联系具体的事件来体会道理的深刻。〕

    2、小结

    原来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生接:暗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生接:“巧劝”“智劝”)

    (板书:巧劝 智劝)

    3、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多媒体出示练习)

    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3、 那么如果请你给课文换一个题目,你会换什么题目?

    〔设计这样两道练习,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教学的训练,更是为了引导学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感悟,唤起学生原有生活积累与现时感悟的冲突,激活思维。并且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从多角度去评价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因为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感悟、欣赏比理解内容更重要。〕

    (少年智劝吴王)

    四、布置拓展小练笔

    (多媒体出示练习)

    你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告,固执地要求攻打楚国,而且下了死命令------“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时候有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在王宫花园里给他讲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位少年讲了怎样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学文

    (一)创说领悟: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参照课文插图画面,试讲这件挺有意思的事。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2-12节,找出文中“螳螂捕蝉”的内容;

    2、 试说故事,最好有创新。

    3、 指名说故事。从“具体、生动”这一要求来评议。(从读故事入手,让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个故事有一个整体形象的感知。再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整个课堂教学,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

    (二)研读理解

    1、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想到一个什么成语?(板书:蝉---螳螂---黄雀)少年通过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在文中找出直接说明的一句话。

    (出示“蝉、螳螂、黄雀……祸患呢!”),指名读。提问: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它们没想到的“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课件:辨一辨]自读课文9、11小节故事部分,同桌讨论。

    提问: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些什么?

    过渡:吴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指名读课文12节)

    2、“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板书:恍然大悟 )

    3、这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当时的历史。出示《春秋列国图》。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假如你是吴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会说些什么?[课件:说一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师:(鼓励地)这里用逗号,请讲下去。(相机板书:楚国---吴国---其它诸侯国)

    4、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诉吴王的吗?(不是,是吴王听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讲这个故事的目的与大臣一样,只是劝说的方式不同,如果说大臣是直劝、力劝,那么少年就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表独立见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相机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再次让学生回顾全文、整体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劝。)

    (请读读课文,3—11小节。)相机指导朗读。先小组分角色自读:一人提示语,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当评委;然后当众读,集体评议;最后再当众分角色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体悟

    过渡:同样是劝说,为什么其他人的话吴王没有听,而少年的话却让他改变了主意了呢?

    1、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读,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请注意提示语,想一想少年和吴王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

    当时有什么神态、动作?

    2、分小组准备后组织交流、评议。

    在别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你是评委,请你仔细听,认真看,用心体会,他们哪些地方读(或演)得不错,哪些地方你认为可以改进?为什么(www.shancaoxiang.com)?(“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让学生分角色读、表演这个故事,借此发展学生语言,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学生的复述准确、流畅,而且有创新,加入了自己独特的理解,这便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感悟的表现。在训练中,学生对语言有了感悟、积累和运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训练。)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篇四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螳螂捕蝉》。谁能用简练的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课文讲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们劝他,但他不听,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二、学习课文

    1、初步感知,复述故事。

    ①那么,少年是怎样来讲“螳螂捕蝉”的故事的呢?请大家先读一读课文9—11小节,你能不能也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学生准备)

    ②指名讲故事。

    2、理清关系,领悟道理。

    ①好,同学们,少年通过讲这个故事,他想要告诉吴王什么呢?请你在文中找出少年讲故事的真正用意的那句话。

    ②(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

    ③轻声读读这句话,想想蝉、螳螂和黄雀“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分别是什么呢?先请同学们根据表格提示自学,然后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

    眼前的利益 隐伏的祸患

    蝉 露水 螳螂

    螳螂 蝉 黄雀

    黄雀 螳螂 少年

    ④指名交流(边说边操作演示多媒体)。

    ⑤“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完全没有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他们可真大意啊!俗话说“*者迷,旁观者清”,那么作为旁观者的你们,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师:可是,蝉,螳螂,黄雀,它们想到了这些吗?(没有!)

    ⑥齐读“蝉、螳螂……祸患呢!”

    ⑦好,少年讲了这个故事,吴王明白要告诉他的道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出示句子: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

    (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你能读出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吗?练读吴王说的话)

    ⑧那么,吴王到底明白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出示春秋形势图。

    师解说:你们看,这就是当时的形势图。如果吴国攻打楚国,点击一下。那么,周围的诸侯国就会趁吴国国内兵力空虚,向吴国发起进攻。也就是大臣们说的——“乘虚而入”。

    如果那样的话,吴国将面临怎样的处境呢?

    ⑨这样看来,大臣们一开始对吴王的劝告并没有错啊,那吴王为什么听不进大臣们的劝告,却听得进少年的话呢?

    请大家默读课文2—8自然段,边读边想,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写在旁边,各自思考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小结:

    少年表面是在讲故事,实际上是——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所以少年的劝和大臣们的劝有所不同,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那少年的劝就是—— “巧劝”“智劝”

    3、练习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今天通过我们共同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还认识了一位有勇有谋,智劝吴王的少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说的话,老师就给你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吧!

    (多媒体出示练习)

    ①我从吴王身上体会到了 ( )

    ②我从少年身上体会到了( )

    ③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 )

    ④少年智劝吴王这件事让我想到了 ( )

    四、布置拓展小练笔

    (多媒体出示练习)你来编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时吴王当即宣布:“攻打楚国一事暂缓不议。”众大臣听了大惊不已,议论纷纷。吴王扫视了一眼群臣,微笑着说:“事情是这样的……”

    你知道吴王会怎么和大家说吗?动动你的小脑袋,回家把故事写完吧!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

    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 讲述故事。

    2. 练习说话。

    3.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书设计

    10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螳螂捕蝉》教学案 篇六

    看了《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深深地感到教者的施教真所谓“润物细无声”。看似随意轻松地与学生“闲聊”,实是精心地点拨,抓住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进行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多种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

    现就本课的教学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师导,学生练

    初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但不是完全放任自流。而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时,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正确、轻声地朗读课文,并且强调要正确、轻声。在学生自由朗读后,由于课文比较长,教师引导学生挑选两节重要内容读读,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选择9和11自然段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认真朗读。

    师生互动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练习扫除障碍。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初读检查方式改变以往的“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对照要求评价”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读之前,对自己提出要求,让同学评一评,同时也让读的学生自评,而且再次提醒,引导学生在听别人读一遍的时候自己也要读一遍,要记住别人在读的时候也要跟着读(默读)。这样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情感,引起学生求学的乐趣和学习的热情。

    二、学生想,教师引

    学生自己思考所能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读去想,在充分研读的基础上交流。如在精读课文时,教师先出示要求:精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推想一下它们在课文中的具体意思。,每个同学可以重点准备两三个。且点拨提醒学生在读课文时注意精读课文就是逐词逐句地读,关键词语在一篇课文中只有几个,要找准。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后,再以有关句子为例子展开讨论交流。

    三、学生议,教师导

    “议”就是让学生讨论,这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老师也参加议论,及时了解情况,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重点处、疑难处作重点讲解。如本课教学中,学生提出疑惑:侍奉吴王的少年为什么可以在后花园随意走动?围绕这个疑问,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教师也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当楚国也作好了准备,你再去攻打楚国,你就不会强大。”当然,也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是与文本完全相反的观点来进行讨论,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思考。

    总之,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探索的态度,善于使用简洁明快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求学的乐趣和探索的热情,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出现了乐学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与同学分享。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的:

    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我们在这学期已经学习了四篇古文,那么有谁能总结一下学习古文的方法、步骤?

    (明确:①多读。②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③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④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情况。

    1、由学生把预习时通过查字典找到的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谏(jiàn) 孺子(rú) 曲附(qū) 颈(jǐng)

    2、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关于这篇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你有哪些了解?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的后代,属于汉室宗亲,所以他特别关心汉王朝的兴衰,他著名的两本书《新序》和《说苑》都是专供帝王阅读的书籍。主要目的用于劝谏。如果同学们想了解的更多,可以到图书馆去借阅《新序?说苑选译》。《说苑》一书共20卷,《螳螂捕蝉》是其中第九卷“正谏”中的一个小故事。作者刘向写这个小故事能给人以怎样的启迪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指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然后评读。

    4、教师范读课文,再要求全体同学齐读课文。

    5、检查字词的理解。

    (1)分别指定学生逐句朗读,指出句中自己预习的重点词的意思,再逐句翻译。

    (2)以下是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 是(这,此) 务(追求) 悲(动听)

    (注: “悲”在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均没有“悲鸣”的解释,学生大多选“悲哀”,这里老师须引导学生理解“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时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着动听的歌,这“动听”的意思是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有许多字古今的意思差异很大,所以同学们要想深入学习古文还要预备一本工具书— 《古代汉语词典》。)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1、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老师可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3、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4、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5、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1)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2)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3)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生齐答)。

    (教材的译文翻译成“你讲得很好!”似乎不完全,吴王当时不仅在感叹少孺子讲得好,同时也感叹少孺子的办法想的好,也为自己没攻打楚国而庆幸,一个“善哉”包涵了多重含义。当然,面对初一的小孩子,也完全把当时的情况简单地解释一下,说成“你讲得很好!”)

    四、总结全文

    教后记: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7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